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语病累累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语病累累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0-04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语病累累

语文课本在语言运用上的示范性意义不言而喻,社会对其规范性的要求可想而知。笔者认为,一些在语法上有可能出现争议的句子,在初中课本中出现不是太妥当的。但是我看了初中语文中的一篇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老人教版初中五册《语文》课本,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皆入选),对其中的一些句子颇有疑惑,现列出来,以望求得指教。

1、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当”,《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正在(那时候、那地方),当,从时态上看,属于进行时;以后,属于完成时。二者时态不一致,显然不能一起出现。如一起出现用“当……以后”的结构,那这个句子中“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可以改成“正在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明显矛盾。

笔者认为,这个句子改成“在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或“当你找到某种答案时”,就没有这样时态矛盾的问题了。

2、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这个句子在全文中虽然是引用“有人这样回答”的话,但后文接着是“对此我完全赞同”。所以应该考虑这句话值得“完全赞同”的理由了。显然这样的看法不合事理。不仅没有哪个人能精通各种知识,而且没有精通各种知识的人却成了大事的人比比皆是:如爱因斯坦就不一定精通古代史,霍金不一定就精通插花……况且生活也不可能有“精通各种知识”的人。我们也不知道到底有谁是靠“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精通了各种知识”而成了“一事”的人。这句话若对它“完全赞同”,显然太绝对化了。

我想,这句话根据前后文,可改成“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插花,各种知识都有所涉猎,就有可能更有助于自己的成功”,这更合逻辑些。

3、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

这个句子从形式上看是因果复句。因果复句的要求分句之间的确存在因果关系,但这一句,“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的“前因”,能否导致“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的后果呢?“因果”乃“前因后果”,显然“加力”在前,“出汁”在后。另外我们再看看这个仿照其结构而编造的一个句子,“因为电饭锅用来把米做成饭,所以它在锅内全面加热”,这句中有无因果关系?

4、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这个句子在语法上值得推敲。2002年湖南长沙中考卷的病句辨识题中属于有语病的一句: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这句“病”在“两面对一面”。2001年全国高考卷的病句辨识题中属于有语病的一句:如何才能让大家都富起来呢?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作用。“知识在起决定作用”其实就是知识的多少在起决定作用,这句须改为关键在于让大家有充实的知识。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关键”在句中的意思是“对情况起决定的因素”。而“如何运用知识”句含有知识运用得好、坏之分,甚至还包括不运用。后两者能成为发挥创造力的“真正”的决定因素?且“真正关键”中“真正”完全可以删去。根据前后文,笔者认为这个句子应改为“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好知识”或“能否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5、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这段话中是两个独立的句子。古登贝尔克的自言自语后用的(?”)就相当于一个句号,这样“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成了独立的一个句子了。一个句子,要求结构完整,但这句话少主语,“由此”后加个“他”,比较规范。

6、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此”,显然指代的是“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但这句话令人疑惑的是:到底是他(罗兰·布歇内尔)一个人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还是游戏机的革命以他(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为契机而开始的了?不知游戏机的历史的回答是什么。

7、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

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灵感”的特点是突然产生,这段话中“如此非凡的灵感”的“灵感”也有点给人“突然产生”的感觉。“如此非凡的灵感”指的什么?

“如此”为近指,在这段话中的意思应指“上文提到的情况”,但这段话上文只讲了他们是创造的宇宙里

“光辉灿烂的明星”,并没有讲到底是怎样的灵感。这段话,前半节以“创造力”为话题,后半节就突然成了“灵感”了。即使“创造力”与“灵感”很有联系,但二者绝不等同。这段话中,“如此非凡的灵感”

应需要前文必要的铺垫。文气才更顺畅。不过“灵感”即“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力的思路”,其特点为“突然产生”,但课文中这样说成“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这就让人理解为“灵感”是“逐渐”产生的了,这与生活事理有所矛盾。而课文这句话中“一闪念的想法”倒具有“灵感”的特征。由此,我们可以大胆设想一下,将原文中的“灵感”改为“创造力”,这样,前面提到的问题,都不存在了。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确是一篇颇具启发性的好课文,进入初中教材也好多年,但以上句子,在笔者看来,在语言规范运用上如要对初中学生取到示范作用的话,应当值得商榷。根据注释可看出,本文原为英文作品,后翻译成日文,我们课本所选译文是从日文转译过来的,在转译的过程中有无信息的逸散或误会呢?在信息十分发达的今天,这么一篇好文章,为什么不直接从原文翻译过来,反而要用转译呢?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Don't Let Card Collecting Affect Your St
Self-introduction(自我介绍)
Bikes or Cars
My Motto
what do you think of Internet
My Hobbies
乐的一天(a happy day)
My Daily Schedule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My Best Friend
To Be a Teacher 0r a Businessman
Building a Paper Factory
哈尔滨的水污染
My Favorite Places
My School life
屏蔽门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
广州市轨道交通二、八号线拆解施工中临时运营方案
地铁建设要与科学发展观相契合
轨道交通体系与大中城市的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的防杂散电流设施施工
将快速轨道交通作为城市主要公共交通方式的战略思考
钢轨道梁中的平联设计分析
上海轨道交通土路基填筑标准探讨
“多数人暴政”在什么意义上才是真命题
地铁联络通道顶进法施工技术
地铁车站顶板支撑方案的优化
上海市轨道交通5号线信号系统控制网络的研究与探讨
平行换乘车站低插入比共用地下墙基坑开挖的变形控制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中压网络的选择
广州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客
《打电话》整体阅读感知
《打电话》考点练兵(一)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一
《打电话》同步作文写作指导
《打电话》同步作文范文欣赏
《再见了,亲人》重难点分析
《再见了,亲人》重点字词梳理
《再见了,亲人》随堂练习 巩固篇
《打电话》教案设计二
《再见了,亲人》随堂练习 提高篇
《再见了,亲人》老师语录
《再见了,亲人》文学常识
《打电话》同步作文训练素材
《打电话》重点问题探究
《打电话》美文欣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