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短文两篇》有关资料

《短文两篇》有关资料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4

《短文两篇》有关资料

【关于培根(王佐良)】

培根.F.(FrancisBacon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身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家居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培根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他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企图“将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并为此计划写一套大书,总名《伟大的复兴》,虽然只完成

1、2两部分,但已造成重大影响。例如他在用拉丁文写的《新工具》(1620)一书中提出的“四假相说”,有力地揭露了中古经院哲学的主观、片面、语词混乱和盲目崇拜传统权威等弊病,为英国经验论哲学的兴起扫除障碍。他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因此马克思称他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3页)。

此外,培根还写了法律著作、历史著作《亨利第七王朝史》(1622)、幻想游记《新大西岛》(1626)和58篇短文组成的《随笔》。

《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初版于1597年,只包含10篇极短的摘记式文章;经过1612年、1625年两次增补扩充,才收入短文58篇,然而它在英国文学史上却有重要地位。作者是一个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他在书中写了对世家子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这是书的副标题),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如《真理》《死亡》),伦理探讨(如《忌》《爱》《利己的聪明》),做官秘诀(如《高位》《党争》),处世之道(如《友谊》《诡诈》),治家准则(如《父母与子女》《婚嫁与单身》)等,还包括了对若干具体问题的建议(如《读书》《旅行》《营造》《娱乐》),也不乏对艺术和大自然的欣赏(如《美》《庭园》)。

培根对每个题目都有独到之见,诛心之论,而文笔紧凑,老练,锐利,说理透彻,警句迭出,例如:“善择时即省时。”“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顺境易见劣性,逆境易见德性。”“一切腾达,无不须循小梯盘旋而上。”“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这些话充满成熟的人生经验,而写法则务求清楚达意。使用的比喻十分恰当,但都来自实际。培根的文章也写得富于诗意。诗人雪莱读了他的随笔《死亡》篇以后,曾赞叹说:“培根勋爵是一个诗人”(《诗之辩护》)。

英国本无随笔,由于培根的示范,始在英国植根,后来写随笔的名家辈出,因而随笔成为英国文学中有特色的体裁之一,对此培根有开创之功。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

【培根《论学问》(水天同译)】

读书为学的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在娱乐上学问的主要的用处是幽居养静;在装饰上学问的用处是辞令;在长才上学问的用处是对于事务的判断和处理。因为富于经验的人善于实行,也许能够对个别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加以判断;但是最好的有关大体的议论和对事务的计划与布置,乃是从有学问的人来的。在学问上费时过多是偷懒;把学问过于用做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学问锻炼天性,而其本身又受经验的锻炼;盖人的天赋有如野生的花草,他们需要学问的修剪;而学问的本身,若不受经验的限制,则其所指示的未免过于笼统。多诈的人渺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因为学问的本身并不教人如何用它们;这种运用之道乃是学问以外,学问以上的一种智能,是由观察体会才能得到的。不要为了辩驳而读书,也不要为了信仰与盲从;也不要为了言谈与议论;要以能权衡轻重、审察事理为目的。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有些书也可以请代表去读,并且由别人替我作出摘要来;但是这种办法只适于次要的议论和次要的书籍;否则录要的书就和蒸馏的水一样,都是无味的东西。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因此,如果一个人写得很少,那么他就必须有很好的记性;如果他很少与人会谈,那么他就必须有很敏捷的机智;并且假如他读书读得很少的话,那么他就必须要有很大的狡黠之才,才可以强不知以为知。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学问变化气质”。不特如此,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就如同肉体上各种的病患都有适当的运动来治疗似的。踢球有益于结石和肾脏;射箭有益于胸肺;缓步有益于胃;骑马有益于头脑;诸如此类。同此,如果一个人心志不专,他顶好研究数学;因为在数学的证理之中,如果他的精神稍有不专,他就非从头再做不可。如果他的精神不善于辨别异同,那么他最好研究经院学派的著作,因为这一派的学者是条分缕析的人;如果他不善于推此知彼,旁征博引,他顶好研究律师们的案卷。如此看来,精神上各种的缺陷都可以有一种专门的补救之方了。

(选自《培根论说文集》,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作者邓拓关于《燕山夜话》的说明】

△《燕山夜话》的篇幅有限,而且从它一开始同读者见面的时候起,我便决心叫它在这一小块园地中生活,不许它多占篇幅,不许它浪费大家的时间和精力。那么,遇到复杂的问题怎么办呢?我的办法是分做几篇来写。……总之,有东西就写,东西多就多写,少则少写,没有就不写,这是我信守不渝的宗旨。

(《燕山夜话》第二集《卷前寄语》)

△我常常想到、看到、听到一些东西,觉得有了问题,随时就产生一个题目;每一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和观点,只能利用工作之余的一点时间,就自己现有的水平,有什么写什么;写的时候,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思维过程,用文字表达出来。这个写法,似乎对自己的写作比较方便,而读者在阅读的时候,随着这个思维过程,好像也容易体会问题的来龙去脉。

(《燕山夜话》第三集《作者的话》)

△有的同志问我:为什么近来有个别问题,分明有不同的意见,却不见你们正面交锋,互相辩驳呢?这种态度你以为是正确的吗?

我认为这是涉及如何正确看待百家争鸣的原则问题。多听听各种不同的意见,只有好处,决无坏处。如果听到一点不同的意见,马上就进行反驳,这样做的效果往往不大好,甚至于会发生副作用。正确的方法应该首先让别人能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真正做到百家争鸣。即便有的意见在你看来是十分错误的,也不要随便泼冷水,读者自然会辨别是非。

(《燕山夜话》第四集《编余题记》)

△许多朋友来信问我,对这样的专栏杂文应该如何看法?如何写法?应该提出什么要求?我认为这问题可以有种种答案,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开门见山。我在别处发表文章讲过这个意见,我认为现时文章的通病,就在于不能开门见山。许多文章的作者,即便有一二可取的见解或新鲜的知识,以及动人的事迹要传达给读者,但是往往不肯直截了当地写出来,却要写上一大套人云亦云的废话,然后才夹杂着写出一点点新东西。如果这一点点新东西确有可取之处,那么,这样的作者未免不智,他好比把珍珠丢进沧海,让泥水冲掉了金沙,多么可惜!

(《燕山夜话》第五集《奉告读者》)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表哥家的小狗
爱拼才会赢
读世上最美的身姿有感
新教室新环境
我心爱的小白兔
游郑州记
我去了大海边
我的班级
我们只不方便三小时读后感
神圣而美丽的千佛山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读必考阅读80篇有感
小乌龟
妈妈我爱您
读书心得
学校突发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小学地震应急预案
学校突发饮食卫生事故应急预案
小学2011年秋季期末考试安全预案
学校大型活动安全应急预案
学校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应急预案
中学雨雪恶劣天气应急预案
中学紧急疏散演练预案
学校传染病防治应急预案
学校实验室事故处理应急预案
学校交通安全应急预案
酒店电梯故障应急处理预案
学校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中学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2011年春运期间道路交通突发事件处理的应急预案
对合同生效中“意思表示真实”要件之思考民法论文(1)
浅谈金融风险向财政转化的防范对策
抵押权物上追及力之检讨民法论文(1)
浅析现阶段稳健的财政政策
浅谈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税收管理分析
中国婚姻家庭法的宏观定位民法论文(1)
简述盗窃QQ号与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民法论文(1)
关于中外中小企业融资制度比较的研究
试论离婚之精神损害赔偿民法论文(1)
民事诉讼证据立法与诚实信用原则民法论文(1)
商法的精神
对阻止欠税人出境的重新审视——从纳税人权利角度出发
试论国家官员的隐私权民法论文(1)
诉讼公正与程序保障
先买权制度的价值批判与反思民法论文(1)
《窃读记》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学会看病》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案例分析
《青山处处埋忠骨》
《难忘的一课》
《我的“长生果”》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桂花雨》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鲸》教学设计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
《松鼠》
《走遍天下书为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