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读书──健康成长的阳光和雨露
一位著名作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记者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说:“完全得益中学时期同宿舍的三位同学。”原来,他上中学时因个子小,身体瘦弱且性格内向,被同宿舍的三位同学欺负,逼他每天睡觉前必须给他们讲个故事,不长时间,他肚子里的故事便被挤没了,只好找书读,读后讲给他们听。几年下来,他读了很多书,已能出口成章编故事了。
上面的故事形象生动地告诉我们,要想知识丰富,博学多才,能言善辩,走向成功,读书是必由之路。但是不少同学却说:“我们是很想读书的,可是没有时间啊……”现在全国中小学生都在减负,这不是很好的机会吗?新的教学大纲强调扩大阅读量,也为你的读书提供了保障。另外,我们还可以挤时间读书嘛!朱光潜在《谈读书》中说,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工夫么?如果你每天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读三四页呢……
愿意读书,肯于下功夫读书了,还得注意读书要得法。在这方面,我的体会是:
1、根据自己的成长需要读书:
马克思说过:“书是我的奴隶,应该服从我的意志。”这就是说读书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有一位同学生性懦弱,胆小怕事,易于动摇,针对自己的弱点求教老师。老师介绍他读了《鲁滨逊飘流记》《爱迪生的故事》《海底两万里》等书籍。书中主人公那神奇的经历一下子把他吸引住了,尤其是主人公面对艰辛、挫折和失败仍不屈不挠、勇敢坚持到底的崇高精神给他以心灵上的巨大的震撼,对他性格的改变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2、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可是至理名言。有一位同学从小就喜欢听故事,渐渐地对童话、寓言、成语故事、儿童小说之类入了迷。读这些书使他思维活跃、语言丰富,他写起作文来从不发愁,还时常受到老师的表扬,这就更激发了他读书的兴趣。小学和初中阶段他便读起了大部头的作品,什么《李自成》《王子复仇记》《武松传》《康熙大帝》《三国演义》……这些文学作品深深地吸引着他,使他始终钟情于文学,中学时就在报刊上发表了自己的文章,考大学时第一志愿就是师大中文系,现在他成了享誉津城的语文教师。追踪这位同学成长的轨迹,不难看出,是读书培养了他高尚的情趣,是为了发展高尚情趣的不断读书造就了一个杰出的人才。
3、要做据自己的特点读书:
每个人都有目己的长处,肯定也有缺点和不足,那就需要读书来加以弥补。英国的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有不少同学因作文写不好,便大量购买作文诀窍之类的书籍,大量阅读优秀作文选,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就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到底在哪里。作文差的原因很多,如缺乏对生活的观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低下,作文材料贫乏,语言词汇基础薄弱或一直被八股式的范文束缚着手脚等等。这些问题只有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读一些书籍才能得以解决。
我们读书的态度是:读得要精,不能含多嚼不烂;读书要勤,不能一曝十寒;读书要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读书要思,切记融会贯通;读书要用,不能死读书。只有这样读书,才会大有裨益。
同学们,尽情地吸收阳光和雨露──认真地多读书吧!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 新春感想
- 松树颂
- 人生的支点
- 为地球妈妈画张像
- 潮
- 春景
- 我与普通话
- 一滴小雨珠
- 谁不夸咱家乡好
- 迎春花
- 日记6则
- 含羞草
- 我愿化作一场雨
- 大自然的恩赐不是这样用的
-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商贸业的地位变迁与启示(1)论文
- 商法的价值
- 新视野新评价——我国学校体育学习评价的发展趋势述评
- 安徽省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模式研究(1)论文
- 四川地震灾区文化产品价值提升模式初探(1)论文
- 论国际金融危机对甘肃省工业经济影响(1)论文
- 新疆城乡居民收人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分析及建议(1)论文
- 物权请求权与消灭时效
- 黄河三角洲历史发展溯源及其经济开发探讨(1)论文
- 新时期下广东城镇化发展的瓶颈及对策(1)论文
- 学校体育学被弱化现象引发的思考
- 高师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与调适
- 论海西产业结构的层级性与产业转型战略(1)论文
- 东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协调机制研究(1)论文
- “学校体育学”学科建设论析
-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 新课标背景下创新教学浅尝──《范进中举》赏析与教学创新设计
-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