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结构谨严、波澜起伏的艺术特色。
2、学习鲁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增强民族自信心。
【重点、难点】
1、重点:
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
2、难点:
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了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熟读课文,对文中的一些句、段的深层含义和所隐指的具体内容,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切体会。
2、掌握下列词语:
玄虚 渺茫 诓骗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二、技能训练
1、讨论分析:
⑴ 找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讨论它们的关系是否成立?
⑵ 鲁迅是如何驳斥论敌的论点和论据的?
⑶ 作者的论点什么?它是如何树立起来的?
⑷ 文章中的几处“中国人”内涵是否相同?
⑸ 哪些人可称是“中国的脊梁”?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
2、阅读理解:
揣摩课文开头的两段话,回答后边的问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⑴ 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⑵ 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⑶ 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其要害。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突破口”?
3、按揭示对方谬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正面立论)、作出结论的逐层推进,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
4、讨论:
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三、自我测评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
- 有这样一个三好学生
- 交换
- 我
- 搞笑?非他莫属
- 老师是只多变猫
- 表弟啊,表弟
- 我的爸爸
- 我敬佩的人
- 天才“国宝”
- 我是高手
- 说说我自己
- 爸爸的爱如山
- 我是猪
- 妈妈的微笑
- 玉米比空栽培生产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高原水旱轮作区养分管理研究与实践
- 浅析核桃种质资源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 氮素化肥不同施用量对晚稻施用试验结果分析
- 同安区小坪林场火力楠衰退原因分析
- 试析春小麦栽培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 食用菌栽培的人身安全防护
- 探究森林培育工作的原则
- 林果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
- 创新种植技术发展珍稀树种提高林业品相
- 浅谈文山市卧龙街道甜柿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 水稻稀播稀插栽培技术研究
- 菜豆品种吉菜豆2号选育报告
- 修文县菜用型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 不同林分密度对毛竹分株数量和生长性状的影响
- 小六语文 詹天佑 教案设计1
- 小一语文 春晓 教学设计2
- 燕子 教案设计1
- 白杨礼赞 教学设计示例
- 小五语文 月光曲 教学设计2
- 变色龙 教学建议
-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教学建议
- 小五 乌塔 教学设计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小六语文 詹天佑 教案设计2
- 白杨礼赞 教材教法
- 《燕子》教学设计2
- 小一语文 春晓 教学设计1
- 小六语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设计2
- 紫藤萝瀑布 教案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