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结构谨严、波澜起伏的艺术特色。
2、学习鲁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增强民族自信心。
【重点、难点】
1、重点:
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
2、难点:
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了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熟读课文,对文中的一些句、段的深层含义和所隐指的具体内容,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切体会。
2、掌握下列词语:
玄虚 渺茫 诓骗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二、技能训练
1、讨论分析:
⑴ 找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讨论它们的关系是否成立?
⑵ 鲁迅是如何驳斥论敌的论点和论据的?
⑶ 作者的论点什么?它是如何树立起来的?
⑷ 文章中的几处“中国人”内涵是否相同?
⑸ 哪些人可称是“中国的脊梁”?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
2、阅读理解:
揣摩课文开头的两段话,回答后边的问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⑴ 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⑵ 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⑶ 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其要害。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突破口”?
3、按揭示对方谬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正面立论)、作出结论的逐层推进,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
4、讨论:
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三、自我测评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保国寺记游
- 古诗苑漫步之旅
- 执著的等待
- 古诗中的四季
- 漫谈诗词中的雪与花
- 古诗中的秋
- 背起行囊走四方
- 神农架游记
- 我家乡的花灯节
- 春夜洛城闻笛
- 三峡日记
- 在古诗中沉醉
- 游滴水岩
- 沭阳地方农谚《九九歌》评析
- 我家乡的“食节”
-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三维可视化系统的开发
- 城市轨道交通高架轨道结构的实施方法与工艺探讨
- 浅析多媒体技术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 谈论三线建设为当代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的宝贵精神资源
- 权利?专制王权?法与有限政府
- 数字视频传输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
- 论藏族舞“谐”的形态特征及其训练价值
-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阶段与特征研究
- 轨道交通系统杂散电流及其腐蚀控制技术初探
- 新安全观:在现代安全观的反思中探索
- 一种新形式的政治
- 城市轨道交通ATP 仿真系统的初步研究
- 基于对洛克自然权利思想的探析
- 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的设计及实践
- 张闻天政治民主思想述论
- 《燕子》语文练习
- 《荷花》知识点精析
- 《燕子》欢快的身影带到孩子面前
- 《燕子》教案1
- 《燕子》同步练习
- 《燕子》课后练习:语言准确性的训练
- 《燕子》解析与测评
- 《猫》阅读欣赏
- 《燕子》片段赏析:生动的五线谱
- 《燕子》作者郑振铎 生平及作品
- 《燕子》课后练习设计
- 《燕子》:品味美感 培养鉴赏力
- 《燕子》为例谈看图学文的教学
- 《荷花》作家作品及相关资料
- 《燕子》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