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14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谈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是抨击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的不朽之作。两文虽出于不同时代的吴敬梓和鲁迅两位文学巨匠之手,却收到异曲同工的效果。现将两文的异同比较如下:
一、两文写作时代不同,但其主题相同。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出现于18世纪中期,清王朝正由盛转衰,延续2000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已经日趋最后崩溃,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清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一方面大力推行科举制度,以“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的思想诱惑、毒害读书人;一方面又施行残酷的文字狱,迫害读书人。而鲁迅的《孔乙己》写于1919年3月,正值辛亥革命之后,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前夜,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尽管两文写作时间相距近两个世纪,但因两位巨匠对中国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有深刻认识,并深恶痛绝之,所以他们各自在文中塑造了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的典型形象,描述他们的不同遭遇,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
二、两文主人公的遭遇不同,但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必然结果。范进从20岁就参加了科举考试,直到54岁才中举,才彻底改变了家道贫寒的窘境,才使乡邻和丈人胡屠户刮目相看;而孔乙己也是很早就参加了科举考试的,但至死连半个秀才都没有捞到,反而因为偷窃被丁举人打断了腿,以至最后是死是活也没有人去关心。范进和孔乙己都是受封建意识、科举制度毒害颇深的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之中的一个终于爬了上去,跻身于统治者的行列,享受着荣华富贵;一个始终没能爬上去,穷极潦倒,默默地消失于人间。尽管他们的遭遇不同,却是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两种必然结果。
三、主人公周围人物的态度不同,却都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反映。范进中举前后,乡邻的态度截然不同。中举前,范进家境贫穷,甚至家里没有早饭米、母亲饿得两眼昏花,要范进去集市卖了生蛋鸡换米度日。范进穷困到如此地步也无人过问;而范进的中举喜报刚到,乡邻们便拿了鸡蛋、白酒,背了斗米,捉了鸡来,连张乡绅也来拜访范进,并送银子、房子与他,还说“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特别是范进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由骂到捧的前倨后恭的态度,充分反映了当时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而孔乙己因为始终连秀才都没有捞到,咸亨酒店的人们,从店主人到伙计,从大人到小孩对孔乙己只是嘲笑:笑他没有考取功名,笑他穷极潦倒,笑他迂腐。这笑声饱含了孔乙己多少辛酸,这笑声揭示了人们多么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这笑声反映了人们所中封建科举制度多么深刻的毒害!
四、两文的表现方法不同,但都有力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孔乙己》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咸亨酒店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叙述了孔乙己后半生的不幸遭遇,刻画了孔乙己热衷功名、自命清高的迂腐性格;揭示了辛亥革命前中国封建社会冷酷的社会现实;《范进中举》则是集中写范进中举前后的心理、地位、生活的变化,采用夸张与讽刺的手法,着力描写了范进中举后欢喜得发疯的情状,刻划了范进热衷功名的性格,反映了当时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两文尽管表现方法不同,但都有力地抨击了科举制度,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罪恶。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尊敬普通人
- 我能行!
- “博士后“老妈
- 我真“佩服”他们
- 我
- 我的“虫老爸”
- 父爱无痕
- 我的歌
- 我的老爸
- 我是小刘翔
- 我的“天才”表弟
- 我的“死党”
- 冰心的故事
- 我的同桌(档案版)
- 我家的“搞笑大王“
-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 基坑开挖对支护结构的影响研究
- 不同设计参数对下承式拱桥吊杆疲劳性能的影响
- 解放碑地下停车系统纵坡问题的研究
- 登机桥及桥载设备工艺设计研究
- 岩土勘察工程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加筋高边坡有限元分析
- 矮塔斜拉桥减隔震措施研究
- 救灾医院安全性评价初探
- PCCP供水管道漏水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的研究
- 基于VISSIM的交通改善方案适应性研究
- CFG桩在处理建筑地基基础中的应用
- 土壤侵蚀的影响因子及研究手段探讨
- 道路通行能力评价方式的分析
- 浅谈如何降低变频空调的噪音
- 《石榴》课文内容
- 《小露珠》说课稿之二
- 石榴的科学价值
- 《“东方之珠”》教案之三
- 《小露珠》教学反思之一
- 《小露珠》教案之一
- 《小露珠》第一课时教案之一
- 《小露珠》教案之二
- 《“东方之珠”》教案之二
- 有关石榴的传说
- 《小露珠》说课稿之一
- 《石榴》教学反思之一
- 《石榴》说课稿之一
- 《“东方之珠”》教案之五
- 《“东方之珠”》教案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