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4-12-20
《词五首》词牌简介
1、“忆江南”:又名“望江南”,其它名称还有:“江南好”、“春去也”、“望江楼”、“梦江南”、“望江梅”等。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自唐代白居易作《忆江南》三首,本调遂改名为“忆江南”。
《金奁集》入“南吕宫”。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衬字者。宋人多用双调。
格律:
○⊙●
⊙●●○△
⊙●⊙○○●●
⊙○⊙●●○△
⊙●●○△
(○平●仄⊙平可改仄△平韵脚▲仄韵脚)
2、“渔家傲”:
“渔家傲”不见于唐、五代人词,至北宋晏殊、欧阳修则填此调独多。《词谱》卷十四云:“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
《乐府纪闻》:“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作﹝渔歌子﹞。”按张志和所作“西塞山前白鹭飞”一词,亦名﹝渔父词﹞,其调之曲拍,不传于后世。而唐宋词人,又多有﹝渔家乐﹞之作,其为描写渔人生活之词则同。至范希文乃有本调之创,题义盖与﹝渔家乐﹞无二致也。《东轩笔录》云:“范文正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曲,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王’之词。及王尚书素出守平凉。文忠亦作﹝渔家傲﹞一首以送之。”是此调之创自希文,已可证明;惟所咏则渐涉于泛耳。
作法:本调六十二字;前后阕相同,完全惟七言仄韵诗两绝合为一。其所不同者仅有第三句协韵,以及下添一个三字句而已,但此三字句亦须协韵。﹝惜香词﹞后段三字句不协韵,实系错误。七言句第一三字平仄虽可通融,故如杨慎词,于后半第三句作仄平平仄平平仄,则非初学者所宜法矣。
格律:
●●⊙○○●▲
⊙○⊙●○○▲
⊙●⊙○○●▲
○⊙▲
⊙○⊙●○○▲
●●⊙○○●▲
⊙○⊙●○○▲
⊙●⊙○○●▲
○⊙▲
⊙○⊙●○○▲
(○平●仄△平韵▲仄韵)
3、“江城子”:
“江城子”,唐词单调,始见《花间集》韦庄词,单调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韵。或谓调因欧阳炯词中有“如(衬字)西子镜照江城”句而取名。宋人改为双调,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韵。欧阳炯单调词将结尾两个三字句加一衬字成为七言句,开宋词衬字之法。后蜀尹鹗单调词将起首七言句改作三字两句,开宋词减字、摊破之法。
晁补之改其名为《江神子》,韩□调有“腊后春前村意远”句,故又名《村意远》。
4、“武陵春”:
武陵春:词牌名。又名《武林春》、《花想容》。 ──双调,四十九字,平韵。
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仄平平(韵)。
5、“破阵子”:
“破阵子”,一名《十拍子》。唐教坊曲。陈旸《乐书》:“唐《破阵乐》属龟兹部,秦王(李世民)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旆。外藩镇春衣犒军设乐,亦舞此曲,兼马军引入场,尤壮观也。”按:《秦王破阵乐》为唐开国时之大型武舞曲,震惊一世。玄奘往印度取经时,一国王曾询及之。见所著《大唐西域记》。此双调小令,当是截取舞曲中之一段为之,犹可想见激壮声容。六十二字,上下片皆三平韵。
定格:
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
中平中仄平。
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
中平中仄平。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猫咪
- 包饺子
- 值日
- 我的奶奶
- 我
- 植树
- 滑旱冰
- 划船
- 明媚的春光
- 小兔子
- 节约用水
- 我写的诗《甲秀楼》
- 玫瑰蝴蝶
- 送给幼儿园老师的诗
- 企鹅
- 功夫熊猫系列电影的中国元素
- 信访制度及信访实践再思考
- 浅谈新媒体浪潮下电视包装的发展趋势
- 论我国民法典中的相邻关系立法(1)论文
- 该生效离婚调解协议既判力的主观范围及于子女(1)论文
- 中国决策制定过程的三层分析
- 知识分子在电影批评中角色的嬗变
- PWFE国际跨界影视娱乐战略 打造《梦幻诛仙2》
- 论发展党内民主的对策思考
- 简析加快政治体制改革 完善中国民主模式
- 浅析微电影的规制和引导
- 高科技发展与专利保护的创新(1)论文
-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
- 论公民精神与民主政治
- 影视广告与视频广告对比研究
- 《静夜思》教学设计三
-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设计四
- 《四季》第一组教学设计一第一课时
- 《小小的船》第三组教学设计六
-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设计一
- 《小小的船》第四组教学设计一
- 《静夜思》教学设计五
-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设计五
-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设计二
-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设计二
- 《静夜思》教学设计四
-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设计三
- 《小小的船》第四组教学设计二
-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设计一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