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
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旷野》(又一章)、《冬天的池沼》等,汇集着他的土地之爱。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诗的结尾他写道:“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他热爱土地,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作者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假设自己是一只鸟,要唱破喉咙,连羽毛也要埋在土地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对土地这种意象的一种最好的诠释。
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
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但是作者意犹未尽,“──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执著的爱。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回归到土地这个意象上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可见,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能够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可感,能够引发我们对意外之象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察出作者在诗中所反映出来的意。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爸爸
- 我
- “猎豹”
- 我的妹妹
-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
- 我的老师
- 除夕之夜的思念
- 当官的妈妈
- 我的同桌
- 会说外语的妈妈
- 心中的传人
- 皮老师
- 我的妹妹
- 可爱的小弟弟
- 我的自画像
- 如何提升教育质量
- 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有效性
- 探索“情·知教学”的应用
- 学校发展和文化教育理念的思考
- 一个阳光校长的教育情怀
- 用爱心浇灌留守儿童心灵之花
- 诲人不倦:让师生共绽生命光彩
- 思辩:追求显性与隐性的最佳契合点
- 如何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
- 搭建学生全面发展的立交桥
- 把准实践内涵提升教学领导力
- 职教之花在这里绚丽绽放
- 感恩,从母亲节开始……
- 校长要像太阳
- 做学校前行的领航人
- 6.春风吹
- 大自然的语言
- 3.美丽的南沙群岛
- 四季
- 4、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 小小的船
- 比尾巴
- 大自然的语言
- 秋姑娘的信(第二课时教案)
- 8、我要的是葫芦
- 小壁虎借尾巴
- 二册《第一单元》教案——欢迎大家指导
- 雪地里的小画家
- 丑小鸭
- 《两只小狮子》阅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