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

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旷野》(又一章)、《冬天的池沼》等,汇集着他的土地之爱。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诗的结尾他写道:“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他热爱土地,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作者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假设自己是一只鸟,要唱破喉咙,连羽毛也要埋在土地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对土地这种意象的一种最好的诠释。

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

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但是作者意犹未尽,“──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执著的爱。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回归到土地这个意象上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可见,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能够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可感,能够引发我们对意外之象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察出作者在诗中所反映出来的意。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有趣的一天
快乐的一天
《神兵小将》读后感
开心的一天
春天的校园
扫地
有趣的游戏
老师,我想对您说……
神奇
该怎么办
找萝卜
第一次做饭
我想飞
看球赛
我的妹妹
关于古希腊民主制度之局限研究
被遗忘的纪录片海报
关于村民委员会选举的模式分析
对电影喜宴的中西文化研究
关于村民委员会选举中的有关法律问题研究
新闻学视角下的月亮湾的笑声
浅谈对村民委员会选举的几点思考
浅谈地缘战略与中国同中南半岛国家关系的发展
陈祉希:从演员到制片人
西方恐怖电影的恐惧原型
浅论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与依法治国实践
中国广播影视报刊协会电影传媒委员会恢复成立
浅谈从中西政党制度的比较中看我国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关于影响村两委选举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思考
浅谈村民委员会选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三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十一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四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三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五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四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九
《要下雨了》朗读指导及练习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九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九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五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二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九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十
《要下雨了》综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