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分析> 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谈生命》一类的散文

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谈生命》一类的散文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谈生命》一类的散文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如何引导学生欣赏《谈生命》一类的散文”。

下面我想结合《谈生命》一文的教学,从散文鉴赏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鉴赏的方法指导等方面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说说“鉴赏”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了加厚学生人文素养的底蕴,《课标》在义务教育“第四学段”中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点。(教学理念)

九年级(下)册《语文》按照“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种文学体裁安排了四个单元的课文,旨在培养学生阅读不同的文学作品的能力,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浸润在作品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启示。

《谈生命》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起始课文,是世纪老人冰心在仙逝前不久发表的一篇带有比喻、象征,带有哲理意蕴的“生命体验”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宏阔形象,鲜明生动,而且文字精练、老到,像一篇精美的散文诗。全文为“一片作”,一气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开篇引出话题,接下来描写“一江春水”“一棵绿树”的生命历程。最后直抒胸臆,升华哲理,说出了作者历经百年沧桑,备尝酸甜苦辣的生命“体验”。文章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可以说,它是“散文教学”的典范之作,是最好的“例子”。作为起始课的《谈生命》的教学,在能力培养、情感熏陶和方法指导等方面,对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教材理解)

二、说说“鉴赏”的必要性(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的能力,他们对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比较喜欢,尤其喜欢朗读,主要原因在于它的语言生动形象,凝练而赋有理性的色彩。但对于文中用感性的文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尤其是文中许多富有深刻哲理的语句,更是难以准确地理解和感悟。在中考阅卷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有许多考生在“现代阅读文”中失分较多的往往是“欣赏题”或“批注题”,他们往往不得要领,流于形式,造成了“口里有,笔下无”或“笔下误”的情况。究其原因,我以为是学生在阅读感受、语言品味、人生体验以及阅读方法的积累不够,“题目在课外”,“功夫在课内”,只有加强对学生的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获得一些规律性的知识,领略课文的美韵,从而提高欣赏的品位和审美的情趣。

三、说说“鉴赏”的指导(教学设计)

在朗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朗读是最好的感知。学生通过听读、跟读、齐读和自由诵读等形式,直接感受作品本身,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为进一步理解和鉴赏作品做好铺垫。)引导学生做三件事:选一组雅词读一读,选一些美句品一品,选几个妙喻说一说

1、选一组雅词读一读:

学生通过筛选,可以选取的雅词有很多,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推敲三类词──形容词、动词和副词。因为作家锤炼语言往往在这三类词上下功夫,所以这三类词是语言中最富有表现力的。比如文中的“快乐勇敢”与“愤激”,“快乐、羞怯”与“心魂惊骇”,“辽阔”、“伟大”、“光明”、“黑暗”等等形容词,就写出了“一江春水”在不同的生命历程中的不同的心理状态;“怒吼”与“吟唱”,“奔腾”与“回旋”,“聚集”、“破壳”、“伸出”、“挣脱”等等动词,表达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赏析“三词”,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⑴ 形象感受法:

结合朗读将动词、形容词的意义在脑中“立体”为画面形象,如“细心揣摩;

⑵ 换词比较法:

如“终于有一天,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一句中的加点的词,分别换成“凋零”和“哭泣”,让学生比较异同,学生不难发现:“旋舞”和“呻吟”形象地表现了落叶告别枝头,生命消融、归化之即的乐观与坦然。

⑶ 省略比较法:

如“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一句中的“仍”删去可以吗?通过比读,学生发现“仍”这一副词突出了一种生命的坚强不屈的力量。

当然,从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词语的对举等角度,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抓“词”这个“切入点”寻幽探微,赏析课文。

2、选一些美句品一品:

文中除了大量的富有感性化的描写性语句外,还有许多包含哲理的美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作者在写“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中的“间隔反复”的句子,如“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和“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待学生找出以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样写的用意。首先,这些反复性的句子庄重而严警,生动而富含思想。它们是在作者对生命的感性描述以后的理性升华,既标明了文章的层次,又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即逝的坦然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另外,文章结尾还有很多语意深刻的哲理句,如“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等等。赏析这些句子,首先要引导学生结合前文的感性描写(前面的“三词赏析”便是基础。)驱遣想象,调动情感,运用形象思维,对这些句子不仅“分析地研究”,而且“综合地感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真正“窥见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在感受和体会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说出自己的阅读感悟。

3、选几个妙喻说一说:

“生命”本是一个寻常的话题,但本文开篇即生波澜,不说“生命是什么”,而说“生命像什么”。“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两个文学性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苦痛与幸福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引导学生欣赏这两个妙喻是教学的关键,我们也可以采用“省略比较法”进行赏析。教师可以设疑:删去两个比喻中的一个可以吗?学生通过再读课文,会发现写“一江春水”,用了四个“有时候”,重在写生命的历程;写“一棵小树”,用了五个“也许”,在写生命历程的同时,重在写生命的不同境遇。因此,两个比喻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是不能删去其中一个的。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指导学生赏析结尾处的“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这一比喻句。有了这些教学的铺垫,学生在进行“读写结合”环节的“仿句”练习中,便“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此教学设计采用的是“板块式”教学思路,重在引导学生“集美”,以期达到“活动充分、积累丰富”的目的。借用余映潮先生的话说:“课文集美,是以语言为重头,咀英撷华,

将课文中美好的精华的语言材料集聚起来。”“课文集美,是以对课文中美好语言材料进行细致的组合为过程,串联起师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性劳动。”“课文集美,是精心设计有序的语言品析与积累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得到审美教育、语言教育、学习技能教育以及思维训练”。因此,“课文集美”是赏析散文的一种好形式,它避免了“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零敲碎打”式的赏析,便于学生形成一些有效的语言模块;同时又能注重学生的自主性活动,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还能使学生掌握此类文体的阅读方法,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缝纽扣比赛
西瓜陪我过夏天
我的小弟弟
钉纽扣比赛
缝纽扣比赛
母爱无价
开心的一天
我的班主任
勇敢的小男子汉
我们来玩贴鼻子
缝纽扣比赛
缝纽扣比赛
贴鼻子
小熊得救了
我爱冬天
国有资产信托的法律问题探究(5)法学理论论文(1)
我国公用企业制度改革的法律对策(2)法学理论论文(1)
企业破产劳动争议案件有关问题研究(6)法学理论论文(1)
论美国宪法中的“反多数难题”(4)法学理论论文(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财产权变革(3)法学理论论文(1)
论美国宪法中的“反多数难题”(7)法学理论论文(1)
论美国宪法中的“反多数难题”(20)法学理论论文(1)
国际人权法在线资源概述(6)法学理论论文(1)
国际人权法在线资源概述(5)法学理论论文(1)
论美国宪法中的“反多数难题”(6)法学理论论文(1)
国际人权法在线资源概述(2)法学理论论文(1)
我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的思考法学理论论文(1)
论美国宪法中的“反多数难题”法学理论论文(1)
国际人权法在线资源概述法学理论论文(1)
国际人权法在线资源概述(4)法学理论论文(1)
《回声》教学设计
《一分钟》教学设计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农业的变化真大》教学设计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
《活化石》教案
《太空生活趣事多》教学设计
《农业的变化真大》教学设计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风娃娃》教学设计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
《我选我》教学设计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