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⑵ 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2、能力目标:

⑴ 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⑵ 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德育目标:

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一提到森林,我们便不由地会被它那雄伟壮丽,遮天蔽日、浩瀚无垠的气势所震撼。然而,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在遥远的年代的火山爆发的火山口里长出了一片片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更是震撼人心。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力量吧!

二、资料助读

张抗抗,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字的注音和词语解释:

⑴ 生字注音:

沙砾(lì) 袅袅(niǎo) 鼎盛(dǐng) 浩瀚无垠(hàn yín)         啾啾(jiū) 镜泊湖(pō) 瘠薄(jī bó) 万籁俱寂(lài)         窥测(kuī) 沉湎(miǎn) 愤懑(mèn) 徘徊(pái huái)         吝啬(lìn sè) 孱弱(chán) 崛起(jué) 郁郁葱葱(cōng)         嶙峋(lín xún) 簌簌(sù)

⑵ 词语积累:

浩瀚:形容广大,繁多。

黑黝黝:光线昏暗,看不清楚。

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鼎盛:正当兴盛或强壮。

山崩地裂:山塌下来地裂开来。

万籁俱寂:形容一点声音都没有。万籁,各种声响。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

啾啾:象声词,形容许多小鸟一齐叫的声音。

嶙峋: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

瘠薄:(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不肥沃。

郁郁葱葱:(草木)苍翠茂盛。

沉湎: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愤懑:气愤。

崛起:兴起。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

明确: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的奇迹,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地下森林形成的过程,满怀激情歌颂了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四、研读课文

1、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明确: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第一层(3~8段):写火山爆发。地貌面日全非,所有生命毁于—旦。

第二层(9~20段):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状貌。表达作者景仰之情。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2、本文不是简单的咏物之作,而是想借地下森林来抒发感情。引出深刻普遍的哲理。请同学们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再说说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一个怎样的主题?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任何时候都不悲观或消沉。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不怕命运不公平,只要努力,只要忍耐,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

五、 精读赏析

1、全文九个问句,各有什么意味?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问:“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一方面提醒读者的阅读注意,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

第四、五、六问:“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这里的三问句是无疑而问的,其作用是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

第七问:“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这一问句的意义和作用同第一、二、三问句是一样的。

第八、九问:“你的歌是唱给曾在困难中真诚地帮助过你的伙伴们听的吗?它们如今都到哪儿去了呢……”这两问句是提示回味上文的内容。

2、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本来这些描写可以移至文章开篇,展示作者目击地下森林之后的强烈深刻的第一印象,也成为读者阅读本文的第一印象,但是作者似乎有意暂且不表,留待文尾展示出来,想来是突出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顺势再现森林的壮观景象,劫后余生,庆幸之至,作者写来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

六、拓展延伸

学生结合自身谈对本文的感受?

例:

学生实际:自己遇到困难,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选择,面对挫折

学生感受:甘于寂寞等待;坚韧顽强、乐观、沉着谦逊

七、小结

看着眼前这难以形容的地下森林,感慨万千,他不媚俗,阳光不给他光辉,火山制造峡谷、深渊,不给他留下任何生命的痕迹。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屈服于自己的命运,历经磨难,终于发出“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即将踏上人生的征途,人生的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你们启程之际,老师衷心祝福你带着对地下森林的解读勇敢的上路,相信终有一天,你们也会有“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美丽的龙角山
小兔子
我学会了包饺子
我爱家乡的苹果
我懂得了感恩
我挨打了
外婆的爱
游玩珍惜动物园
生活中的小镜头
我生病了
我和妈妈
假期里干的一件事
我登上了长城
坚持就是胜利(读后感)
未来的世界
“科学定位”就真的是科学了吗?
试论刑事执法工作的人性化(2)刑法论文(1)
通过对联感受传统文化
论我国刑事侦查的公正与效率目标刑法论文(1)
“五四”新文化传统与作为“现代民族戏剧”的中国话剧
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文化创新
论我国刑事侦查的公正与效率目标(2)刑法论文(1)
监狱在押罪犯减刑权利的程序保障 (3)刑法论文(1)
论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法定刑分析(2)刑法论文(1)
传统文化对职业教育发展之影响研究
酷刑及酷刑罪的界定(2)刑法论文(1)
监狱在押罪犯减刑权利的程序保障 (2)刑法论文(1)
刑事超期羁押现状分析与反思(2)刑法论文(1)
我国刑事诉讼中管辖权异议制度建立设想(2)刑法论文(1)
《动手做做看》|人教版
《中彩那天》|人教版
《花钟》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教版
《翠鸟》教学设计
《火烧云》的语言艺术
《惊弓之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路旁的橡树》|人教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片断
《好汉查理》教学设计
《一次成功的实验》|人教版
《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标教材
《爬天都峰》|人教版
《翠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