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预习提示】
1、自读课文,做到“三看一查”。
“三看”课文:看注释,看简析;一查:查工具书。了解孟子的生平和主张,熟悉课文内容。
2、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划标出疑难词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⑵ 背诵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2、能力目标:
⑴ 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⑵ 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寡道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
背诵默写名句。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则气势恢弘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预习检测
1、孟子,( )家代表人之一。提出( )的口号,被称为“ ”。
2、《孟子》是一部( )的书。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三、研读课文品味赏析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作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
3、小组讨论,质疑解惑:
教师针对共性问题同意强调,内容如下:
⑴ 通假字: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⑵ 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去之(去,离开。今义:往,到)
池非不深(护城河。今指水塘)
⑶ 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三里之城(的)
以天下之所顺(用)环而攻之(代词)天时不如地利(有利)
多助之至(到)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⑷ 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
(采用四面保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4、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⑴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
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⑵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论据防御──地利不如人和战争中需要“人和”
类推域民
固国
威天下治国需要“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顺之
失道寡助──畔之
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四、课外延伸,拓展练习
教师提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怎样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五、方法总结,畅谈收获
1、合作学习有利于同学们的团结,这也是“和”
2、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在背诵中理解、感悟课文更透彻。
3、“和”是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是团结,共渡难关,是齐家强国得根本。
当堂反馈
1、本文的主旨句( )
2、表明战争三要素的句子( )
3、解释黑体字及句子:
亲戚畔之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委而去之
池非不深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
【板书】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论据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战争中需要“人和”
类推 域民
固国
威天下治国需要“人和”
结论 得道多助──顺之 失道寡助──畔之
【练习题】
一、解词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以天下之所顺( )
2、三里之城( )
环而攻之( )
多助之至( )
3、天时不如地利( )
兵革非不坚利也( )
二、填空
1、孟子,( )家代表人之一。提出()的口号,被称为“”。
2、《孟子》是一部( )的书。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练习题答案〗
一、解词
1、凭,用。
2、的,代词,到。
3、有利,锐利。
二、填空
1、儒,仁政,亚圣。
2、记录孟子政治思想。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小乌龟的自述
- 我要变成糖果人
- 自我介绍
- 我
- 我的学校
- 放过课间宝贵的十分钟吧
- 月季花真的变色了
- 泰子日记(二)拦路劫匪
- 小鸭子
- 雪
- 秋天的校园
- 才艺展示
- 泰子日记(三):伤心的离别
- 假如我是小河
- 小书虫
- 传统文化对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
- 浅析中国诗与画的关系
- 传统的整合与利用——试析儒学道德文化的现实意义
- 道德中心主义的张扬与消解
- 试论孔子道德学说的构建
- 从现代园林设计看中国传统文化
- 反宪法规则的决定的法律效力(4)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远古苗族的写作——附丽于古歌和刺绣
- 论宪法学的根本方法
- 反宪法规则的决定的法律效力(10)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反宪法规则的决定的法律效力(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惠安女服饰文化和婚俗文化探析
- 粤西年例习俗及发展
- 宪法“司法化”的反思与前瞻(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反宪法规则的决定的法律效力(5)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太阳》教学设计
- 《太阳》教学设计及反思
-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第一教时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法二例
-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 《西门豹》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 《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案
- 《燕子》为例谈看图学文的教学
- 《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
- 《太阳》教学实录
- 《阿德的梦》教学设计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