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本文在文字理解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学生学习兴趣可能不大,提倡进行互动探究性学习,允许他们提问,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其次,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等不同形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从而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3、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掌握。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基础最实用最重要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习得语感,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培养能力。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鉴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译读课文,自由质疑,互动探究,理解文意;

3、美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初步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近期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说明:这个导语的设计更加接近生活,符合学生信息接受需求大的特点,有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作家作品简介

1、关于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补充资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千(出示漫画),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2、关于《孟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跟《论语》同是用语录体散文,但体式有所不同。它篇幅比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3、解题: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点名朗读并点评:

要求:教师应注意朗读指导要有梯度。

⑴ 读准字音:

宫室之美为(wéi)之 苟得也为(wèi) 不屑(xiè) 苟(gǒu) 一箪(dān)食 一豆羹(gēng) 蹴(cù)尔 不为(wéi) 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⑵ 注意节奏停顿及重音

①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③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④ 是/亦不可以已乎

⑶ 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3、串译课文,了解大意:

⑴ 字词注解补充: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苟得:苟且偷生

患:祸患,灾难。已:停止、放弃。

非独:不仅仅。避:躲避

向:从前。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辨:辨别。奉:侍奉。穷乏:贫穷。

⑶ 通假字:

得通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③ 一词多义:

① 为:

今为(为了,介词)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向为身死而不受(宁愿)

② 得:

故不为苟得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感激)

③ 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平(这种做法)

⑷ 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① 之:

呼尔而与之(代词他)

为宫室之美(助词的)

② 而:

呼尔而与之(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③ 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比)

⑸ 翻译重点句子“

如: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而不用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而不采用的人。

五、整体感知

1、请两三个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明确: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或: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2、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

明确:舍生而取义者也。

六、抓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方法: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进而达到背诵的效果。

2、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也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对美文”竞赛,一组出排比句或对偶句的上句,另一组对下句。

多媒体显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 , 。 ,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

呼尔而与之, ; , 。

向为身死而不受, ;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学生齐背课文。

七、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书后练习题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

2、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鉴赏本文的说理艺术。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生齐背课文,然后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⑴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

论点是: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

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了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解说:在这个问题上,学生有可能存在“鱼怎么能跟熊掌相提并论”的疑问,教师可以适时引导:(见《教师用书》P442)鱼在今天,特别是南方人看来,是极平常的菜肴。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对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北方少河流,鱼也就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

⑵ 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

首先运用了道理论证,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避”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了“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接着从正面举例论证,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说明,最普通的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也不失义。然后文章陡然一转,从反面举例,与前者对比,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是亦不可以已乎”,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见利忘义,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然后用三个排比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这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人要做到“舍生取义”,要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⑶ 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

运用了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① 比喻论证: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② 正反对比论证: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③ 道理论证。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

④ 举例论证。第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忍受羞辱,“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接受,何况是把“义”看得很重的人了;举“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⑴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明确: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⑵ “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明确: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⑶ “故患有所不避”“患”指什么?

明确: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⑷ 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明确:

“是心”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本心”指舍生取义。

⑸ 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明确: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⑹ “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孰多孰少?在意义上呢?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明确:“一箪食,一豆羹”在数量上是少之又少,但它关系性命,因而是比万钟还要贵重的。然而“蹴尔而与之”就是乞丐也不接受,它强调的是要讲“义”,宁死也不能忍受羞辱。而“万钟”就接受了的人是见利忘义,失去了本心。

⑺ 孟子有一段话解释了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其中的哪一句?

明确:“富贵不能淫”即高官厚禄收买不了。

⑻ 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明确: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⑼ 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对于后世,特别是今天来说“义”应该赋予新的含义,请简要归纳。

明确:如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他们所坚持的“舍生取义”突破了孟子当时的规范,成为正义事业、正义行为的代称。现在,我们把“义”可以赋予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内涵,“舍生取义”就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品质──为了正义事业和真理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

⑽ 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

①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②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小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1、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明确: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

对偶: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

排比:通篇皆是,排比句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语势和论辨力量。如“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反问:一个反问句否定了三种不“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2、归纳《孟子》的文章语言特点。

明确: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拓展探究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明确: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参考资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五、总结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孟子由口腹之欲推衍到道德之美的独特论证方法,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善为美、美善合一的独特审美观念。

六、中考链接

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每句只画两处)

⑴ 乃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⑵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 故不为苟得

⑵ 二者不可得兼

⑶ 如使人之所欲

⑷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⑴ 故患有所不避也。

⑵ 贤者能勿丧耳。

4、下列句子中“为”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B、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D、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5、“非独贤者有是心”文中的“是心”指 。

6、作者在文中提出了 的主张。

7、本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分析论证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B、举例论证 分析论证 假设论证

C、比喻论证 分析论证 引用论证

D、比喻论证 分析论证 对比论证

8、文中“贤者能勿丧耳”,孟子还有几句话是论证“贤者”使“本心”“勿丧耳”的,请写出来: 。

㈡开放性试题:

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40字内)

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要求:举例典型,略有分析,只有人名不给分)

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3、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

⑴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⑵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5、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6、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7、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8、《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辨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

9、读“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列举生活中的“一个贤者”并写出他具有怎样的“心”?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

论据一: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论据二: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只要是符合“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古今事例作论据都可。)

11、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我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12、结合材料思考。相关内容链接:阅读下面一段话,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前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因贪污巨额财产被枪决;某大学学生马加爵为泄私愤杀死自己同学而遭通缉;某明星参加义演假唱……

七、布置作业

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小松鼠的下场
乌龟掉下来了
群鸟大会
小瓢虫和小黄雀
小兔又笑了
两只鼠兄弟
我最喜欢的动物
聪明的小白兔
我变成了一只神奇的青蛙
小山羊过桥(儿歌改写)
小牛站起来了
选美大赛
小狗寻宝记
水果王国的选美大赛
值得借鉴的教学工作总结
经典教学工作总结
第一学期五年级语文教学总结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英语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总结
2012年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
小学教师科学教学总结
2012年小学工作教学总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总结
新课程改革教学工作总结
代课教师教学总结
2009——2012年小学教育教学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总结
2012年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2009-2012年度教师教学总结
奇妙的动物语言
新罗区生猪养殖污染治理模式的探讨
浅析文成县生猪养殖污染现状与治理对策
雨润布局生猪养殖
水产养殖技术的进展初探
关于农村生态养殖技术的研究
玉米秸秆青贮饲草肥育肉牛增重效果试验研究
通辽市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写出动物的特性
推广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促进安化养猪业科学发展
金蝉的养殖管理
江西余江:当前生猪养殖规模保持稳定
黑龙江省巴彦县打造生猪养殖环保新体系
中英文化视角下动物习语的翻译
论我国农村生猪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及突破
彩色的非洲导游词
《彩色的非洲》教学实录
《彩色的非洲》教学后记
《彩色的非洲》教学杂谈
《山中访友》相关链接
《彩色的非洲》教学反思
《彩色的非洲》教学反思
《彩色的非洲》教学后记
花落的声音
《彩色的非洲》教学反思
彩色的非洲预习资料
《彩色的非洲》重点段朗读教学
《彩色的非洲》读后感
石榴
《山中访友》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