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4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散文美
针对30年代中国诗坛上唯艺术诗派病弱的呻吟,朽腐的格调,艾青于1939年提出“诗的散文美”的创作主张。他不满意韵文的“虚伪”、“雕琢”和“人工气”,而欣赏散文“不修饰的美,不需要涂脂抹粉的本色,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健康。”(《诗的散文美》)这一主张虽然是在抗战爆发后二年提出,却是艾青长期艺术探索的成果。诗人早年曾受到十四行诗和现代诗的影响,写过《透明的夜》那样晦涩难懂的朦胧诗,但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1933年作)却是“诗的散文美”主张的第一次成功的实践。
从题材选择来看,这首诗走出了唯艺术派诗人表现自我的樊篱,诗人把目光转向劳动者,用沉郁的笔触表现乳娘兼女佣的痛苦生活。诗人是地主的儿子,从小吮吸一个农妇的乳汁长大,后来在巴黎度过三年流浪的学画生涯,回国后又因参加左翼美术家联盟举办的“春地画展”而蹲过国民党政府的监狱。经历过黑暗和寒冷的诗人,更加渴望温暖和光明。当雪压中原,寒凝大地的时候,哪里是温暖的国土呢?诗人以感激的心情想起自己的保姆,想起她在贫苦生活中对于自己的爱。诗人发现并表现了苦难的美,他认为:“在未经解放的年代里,苦难比幸福更美。苦难的美是由于在这阶级的社会里,一般的幸福者是贪婪的,和一般的受难者是善良的这观念产生的。”(《诗论》,下文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均见于此书)苦难的美是一种悲壮、崇高的美,具有令人生畏而又使人振奋的力量,能够唤起人不同寻常的生命力去应付各种不同寻常的事变。对于艾青这位曾经受过唯艺术派影响的诗人来说,他在这首自传性质的抒情诗中,发现并歌唱苦难的美,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诗的散文美”特别强调借助散文的自由灵活性,给诗歌形象以表现的便利,而题材空间的拓展,正是“诗的散文美”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也具有散文美的特点。诗人善于从实际生活出发,选取典型生活细节或场景,将形象描绘和情感抒发结合起来,在叙事和抒情中完成大堰河的形象。诗人说过,他的保姆“长得不好看,诗里没有写她的像貌”(《与青年诗人谈诗》)。诗人主要通过三幅形象画面刻画大堰河的美好心灵:她在勤苦生活中对乳儿的抚爱,她在凄苦的奴隶般劳动中对乳儿的深爱,以及她死后的寂莫悲凉。这些形象画面的有机组合,让我们看到一位东方被压迫劳动妇女的慈爱善良,勤劳坚忍。这位可敬的母亲以乳汁养育了诗人,又以自己的苦难生活和挚爱深情感动了诗人,让诗人自幼懂得爱与恨,后来终于看清了人世间的不平与不公。
艾青在《诗论》中提到“滚雪珠”的构思法,这种构思法是以“动情的事象中觅取诗意”,抓住动情的那根线索,然后以线串珠,展开想像与联想。例如诗的第三节,以“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贯串首尾,表明诗人以“雪”为感兴契机,涌起对保姆的思念之情。中间选用四个“动情的事象”:“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土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等。这幅故园荒废、人去屋空的悲凉图画,倾注着诗人对大堰河悲惨命运的不平之慨和对乳母的哀伤悼念之情。接下去,“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这句成为第四节的情感线索,中间选用八个看起来没有多少联系的事象,如同滚动的雪核,在运动中逐步展示出大堰河在窘困劳苦的生活中对乳儿的爱,以及“我”对乳母绵绵不绝的思念之情。“滚雪球”的构思法通常由一点(情感中心)生发开去,一系列“动情的事象”(细节或场景)如串连起的珍珠,于有规则的运动中使形象鲜明,情感得以升华。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成功地运用了对比对照的散文笔法。读第四节和第六节我们看到,大堰河的家境是那样贫寒,只有“乌黑的酱碗”,“乌黑的桌子”和平凡琐屑的家务劳动,然而这里却有人间真爱;生身父母的家里尽管拥有“红漆雕花的家俱”,“金色花纹的床”,“碾了三番的白米”和高悬的“天伦叙乐”的匾,这里却没有爱与欢乐。“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倾诉出抒情主人公爱恨交炽、万般无奈的复杂感情。诗人还匠心独运地抒写了大堰河的生与死。当她活着的时候,卑微得连名字也没有,吃尽奴隶的苦楚,还要“含着笑”屈辱地劳动;死后“乳儿不在她的旁侧”,得到的只有“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含泪”而逝与“含笑”劳动形成尖锐对比,突现出这位伟大母亲生的悲苦与死的凄凉,有力地衬托出旧社会的不平与不公。
“诗的散文美”在语言上的独特表现是口语美。艾青说:“口语是美的,它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里。它富有人间味,它使我们感到无比亲切。”(《诗的散文美》)他一向主张以“活的口语”写诗,以为这样的语言“比得上最好的诗篇里的最好的句子”。《大堰河──我的保姆》通篇采用经过提炼的自然口语,清丽明快,亲切自然,像说话一样明白,却能咀嚼出无穷的诗味。
口语美不只是表现在语汇运用上,还体现在韵律和句式上。艾青蔑视那种“以丑陋的韵文写成的所谓‘诗的东西’”,把那些为了押韵而“矫揉造作的句子”,为了分行而“徒费苦心的排列”看成“诗的敌人”。他崇尚素朴自然、不加修饰的美,抛弃诗歌外在音乐性,而注重诗的内在节奏。《大堰河──我的保姆》以情绪上的起伏变化构成诗的内在节奏,而不刻意追求语言形式上的抑扬顿挫和外在声音的循环。诗的开头以一唱三叹的调子对乳母的地位和身世进行苍凉平静的叙述,从“今天看到雪使我想起你”开始,煽起情感的大波澜。结合着大堰河悲苦一生的回忆,“我”对乳母的感激和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这两条抒情线索齐头并进,形成一浪高过一浪的抒情节奏,最后迭进到高潮,由对大堰河的赞美升华为对普天下劳苦大众的歌唱。
在艾青看来,与情感紧密配合的韵律,才是“活的韵律”,它在语言形式上的外在表现就是大量采用散文式的长短句、排比句和复沓句,形成千变万化的节奏。这首诗的大部分章节是浓缩的长句,诗人将许多修饰语(如定语、状语等)分解成若干短诗行,偶尔加上标点,借助音顿的变化和声音的高低,于参差错落中形成和谐的节奏。排比和复沓的运用,也使诗的节奏有了外在形态和标帜。排比句是对“动情的事象”(细节或场景)酣畅淋漓的描摹,造成浓厚的抒情气氛和自由奔放的气势;“复沓是诗的节奏的主要成份”(朱自清:《诗的形式》),它使诗人感情的起伏找到一种外化的语言形态。这首诗开篇就用了复沓,使全诗笼罩在婉转回环的音乐气氛里,以下许多诗节交替使用排比与复沓,复沓句有一行、二行、三行不等,排比句五、六、八、九句排列,排比和复沓的交替使用构成一种“奔放与约束之间的调谐”,加强了诗的内在韵律美。
艾青提出“诗的散文美”常常引起误解,以为他是提倡诗要散文化。其实诗的散文美与散文化有本质不同。前者重视形象思维和口语美,后者在创作过程中排除形象思维而用叙述的方法写诗。散文化的诗当然不能成其为诗,因为它丧失了诗美品格和诗意魅力。艾青后来把诗的散文美界定为口语美,强调把诗的思想力和形象美寓于净化的口语之中。依这一观点考察,《大堰河──我的保姆》最大的成功,在于开创了以口语美为基础的无韵自由诗体,为我国自由体新诗的发展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爱我的文具盒
- 垃圾
- 对话
- 为自已喝彩
- 厨房里的大怪物
- 湘西美食
- 爱
- 我爱我的小台灯
- 气泡泡
- 灭蚊灯
- 野菊花
- 家乡的桂花酥糖
- 放风筝
- 美丽的校园
- 西安肉夹馍
- 关于高校网络德育管理模式分析
- 试论高校学生工作服务路径的探索与思考
- 试析从威斯康星大学发展看独立学院社会服务
- 对于创业教育服务体系中的主体角色定位研究
- 试论“高等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 关于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类型与对策分析
- 关于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 关于QQ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 关于增强新时期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动因及对策
- 关于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探析
- 试析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引进
- 试析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 试析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
- 试析省域合作的教师教育的联盟化发展
- 试论高师声乐教师的职业素养
- 同情、理解和爱:《我的叔叔于勒》个性诠释
- 《我的叔叔于勒》三次“对话式”教学案例
- 在《我的叔叔于勒》的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个案分析
-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 三问“态度”抓住本质──《我的叔叔于勒》教学一例
-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 对教学中“批判性思维渗透”的研究──以《我的叔叔于勒》的阅读讨论为例
- 解读小说主题的多维性,珍视学生独特阅读体验──谈《我的叔叔于勒》教学
-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
- 为学生搭建探究与对话的平台──《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案例与反思
- 画了一枚铜钱
- 从程红兵执教的《我的叔叔于勒》看整体风格模式的教学特点
- 《我的叔叔于勒》教后记
-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杂谈
-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