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4-11
《离骚》问题探究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此句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境界?
一个爱国诗人,关心国运,关心民生是他心之所系。但在那个时代里,人民的生活艰难悲惨,不能不使诗人哀叹不已,伤感有加。作为一个几遭贬抑的封建士大夫,却只能仰天长叹,掩面哭泣。
2、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一位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的俊杰,当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却为何朝谇而夕替?
德才兼备,一心为国,直言进谏,据理力争,却几遭谗陷,多次流放。可见当时王室的黑暗,国君的昏庸。
3、如何理解“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一句的思想内涵?在后文中,哪些地方还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思想?
坚守正直,恪守高洁,一心向善,九死未悔,这是屈原人格的写照,也是他为人处世的原则。这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一文中有最好的注脚,“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便是最好的明证。
在后文中,体现作者这种思想的句子还有:“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之信芳。”“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余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等。
4、诗中的“鸷鸟”“方圜”各指代什么,这种写法有何好处?除此之外,本诗还有没有用到这种写法的句子?试找出来,加以分析。
“鸷”是雄鹰,“鸟”是凡鸟,它们分别比喻君子和小人;“方”是方枘,“圜”是圆凿,比喻根本不相同的两种人。这样写,既增加了诗歌的文学色彩,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给读者以较深刻的印象。这种写法,在本诗乃至屈原的所有诗中都有不同程度地运用。诸如本诗中的“蕙”“蛾眉”“兰皋”“椒丘”“芰荷”“芙蓉”“芳”“繁饰”等均比喻高尚的节操、美好的品行、崇高的理想;而“众女”“泽”等则比喻小人,肮脏污秽的东西。这种写法,形象鲜明,情感意识强烈,使诗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5、诗中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面对强大的敌人,屈原妥协了吗?如何理解最后六节的内容?
《离骚》是一部长篇抒情诗,涉及的范围很广阔,表现的思想很丰富。它的中心内容,在于表现诗中“我”与险恶现实难以相容这一基本矛盾,包括“我”与党人的矛盾、“我”与国君的矛盾和“我”自己思想上的矛盾。最后六节也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对改革弊政的困难估计不足(“相道之不察”),君王不重用自己、小人诽谤自己(“进不入以离尤兮”),因而有了退隐的想法(“退将复修吾初服”)。但这种退隐的想法并不意味着屈原妥协,从“制芰荷以为衣兮”到“芳菲菲其弥章”,是作者的想象,而制衣、佩饰正是表现了作者修洁的品格和坚持理想的精神,表明他不愿随波逐流,并且“虽体解吾犹未变”。
6、找出课文中有关描写花草禽鸟的诗句,体味诗人描写这些事物的用意。
解说:课文中描写花草禽鸟的诗句有“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些诗句交代诗人自己被疏废弃的原因及被废弃后的行为。显然,诗人用自己爱好奇伟瑰丽的香蕙芳芷比喻自己理想的崇高美好;在被废弃后的恶劣环境中,诗人仍让自己的马缓行在长满兰草的水边高地,疾驰在长满椒树的山冈,依旧以荷花、荷叶为衣,表现了诗人无论“进”“退”,清白的操守和报国的理想始终不变,九死不悔。在描述楚国群邪蔽贤,自己壮志难酬时,以古来鹰隼和凡鸟不能同群比喻自己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决心。诗人丰富的想象,用“蕙”、“茞”、“鸷鸟”、“兰”、“椒”、“芰荷”、“芙蓉”等作比,意象华美,使人不只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能被一种深远的意境所吸引,这些生长在水国荒地的幽花香草把人们的心情引到奇丽的幻想境界。诗人用它们来象征自己高洁的品德,披戴亲近它们,就是象征他的被服德义,这就写出了诗人的高大芳洁的动人形象。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2009年高考山东同题作文——见证
-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 站在良知的门口
- 时尚,一直在看你
- 我离开,但留下了我的眷念
- 兔子的悲哀
- 《踮起脚尖》
- 2009年广东高考零分作文《对常识的经历与认识》
- 兔子要不要学游泳
- 路径(全国统一卷)
- 踮起脚尖
- 这也是一种奢侈
- 兽首拍卖,应唤醒国人什么?
-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北京卷)
- 老师,请听……
- 哈耶克的知识分工
- 全球化时代人的历史责任
- 电气工程质量预控
- 判断电线电缆断点的小经验
- 机电主管技术员年度述职报告
- 继电器的基础知识及应用
- 公共服务:打造“善治”政府的主要着力点
- 缠讼、信访与新中国法律传统
- 电阻分类及其读法
- 综合布线中常见的问题及测试
- 国家与社会 ——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研究引论
- 电梯安装工程质量预控
- 弱电维修工试用期转正申请
- 权力与繁荣:超越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专制
- 电气工程通病及治理
- 《手指》 重点问题探究
- 《手指》 整体阅读感知
- 《灯光》 随堂练习提高篇
- 《顶碗少年》 美文欣赏
- 《顶碗少年》教案讲义 讲解篇
- 《手指》 教案二
- 《手指》 美文欣赏
- 《灯光》 教学设计A
- 《手指》 教案一
- 《手指》 趣闻故事
- 《手指》 相关阅读
- 《灯光》 教学设计B
- 《手指》 作者简介
- 《手指》 随堂练习训练
- 《灯光》 老师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