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孔雀东南飞》教学漫谈

《孔雀东南飞》教学漫谈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4

《孔雀东南飞》教学漫谈

《孔雀东南飞》是产生于建安时期(公元196年—219年)的一首民歌。它长期流传于民间,不断为人增饰,经六朝而写定,后被徐陵编入《玉台新咏》。从它问世以来,一直被人广为传诵,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不可多得的光辉篇章,是长篇叙事诗的杰出代表。因为时代原因,学生对于这篇课文的学习、欣赏存在一些难以把握的地方。

对这样的名篇杰作,教学时,除要讲清字句借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外,对其思想艺术也应认真加以分析。诗歌的思想艺术,可讲之处很多,而学生往往在以下几点上理解不深或不准,从而影响到对全诗的理解。当然讲解时也不宜回答问题式地孤立进行,而是要在分析诗歌的思想艺术性的过程中,适当地予以注意。

一、焦刘为何轻易自杀?是否太软弱了?

其实,焦刘的自杀,正是题旨之所在。作品正是通过焦刘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度的罪恶,歌颂焦刘忠于爱情的崇高品德和不屈于封建势力的反抗精神。

刘兰芝从小教养很好,知诗书、懂音乐、能织布、会裁衣;与焦仲卿结婚后,侍奉婆母,甚为恭谨,织布劳作,十分勤快;夫妻相处,更是情深意笃。然而,这样一个本来无可挑剔的女性,竟然命运是那样悲惨!这样一对恩爱夫妻,竟落得双双自杀的结局!

是他们轻生吗?是他们软弱吗?

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分析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关于这一点,诗中表现得极为明确,那就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的迫害。这一点,正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对今天的青年来说,是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极好的感性材料。

在封建社会中,女子的地位极其低下,命运极其悲惨。封建礼教规定了严格的清规戒律,来维系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所谓伦理纲常,来束缚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如《大戴礼记·本命篇》就明文规定了对妇女的“七去”(又名“七出”)条款:“女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这无异于法律。所以,尽管刘兰芝的行为本自“无偏斜”,焦母只要随便找个借口,如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愤”,“吾已失恩义”之类,便算“不顺父母”,便可把刘兰芝逐出家门。

父母之命,在“以孝治天下”的封建社会中,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这就是造成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焦仲卿面对这样冷酷的现实,首则以“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带有威胁意味的话恳请母亲宽宥,继则以“卿但暂还家”,“不久当归还”来以退为守,图谋他日重得团圆。但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他的愿望无情地被粉碎了。同样,刘兰芝的蒲苇磐石之约,刘兄可以任意践踏。兰芝无父,兄长即家长。所以当刘兄逼嫁时,兰芝也唯有表示“处分适兄意”而已。诗中的这些情节,有力地揭露了封建势力的凶残。

在强大而毫无人性的封建势力面前,焦刘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有听凭家长的摆布。但这并不反映他们性格的软弱。相反,他们却以他们的时代可能采取的方式给予封建势力以坚决的反抗,那就是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这一行动,一则是为了实践他们“黄泉共为友”的初约,一则是为了冲破家长的安排而采取的英勇的挑战。他们对自己的信念,坚贞不渝;对家长的意图,宁死不从。难道这不是一种反抗精神?不是性格坚强的表现?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来要求古人。也正因为如此,虽被封建势力所吞噬,但他们却赢得了人们的无限同情,“时人伤之”,对他们的悲剧命运和反抗精神予以深情地咏叹和颂扬,甚至以神话式的结尾来寄托人们美好的愿望。

二、开头什么意思?结尾有无迷信色彩?

诗歌的艺术性很高,可讲之处很多,如叙事真切,情节曲折,故事完整,人物鲜明,语言朴素等等。明胡应麟在《诗薮》中称赞说:“《孔雀东南飞》,质而不俚,详而有体,五言之史也。”并誉为“古今绝唱”。所谓“五言之史”,是说它象史传文学一样叙事真切;所谓“详而有体”,是说它刻画人物入微,材料安排组织得当;所谓“质而不俚”,是说它语言朴实而不粗俗。这一评价,确实抓住诗作的一些特色。这些优点,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借鉴,但诗的开头和结尾,更具有民间文学的特色。这些手法,学生接触比较少,尤其需要讲一讲,引导学生正确欣赏,以免产生上面提到的那种误解。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样的开头,是民歌惯用的起兴手法,《诗经》中有大量的例子。所谓“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手法运用得当,除一开篇就会渲染出某种气氛和情调外,还能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增强诗意。关于本诗的开头,闻一多举出《艳歌何尝行》(前几句为“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五里一反顾,六里一徘徊”)、《襄阳乐》(前二句为“黄鹄参天飞。中道郁徘徊”)等篇,解释说:“以上大旨皆言夫妻离别之苦,本篇惟易‘鹄’为‘孔雀’耳。”①用孔雀、天鹅(鹄)、鸳鸯之类生有定偶的美禽来喻指夫妻情笃,是民间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本诗用孔雀徘徊眷顾的情景来起兴,正是用了这种手法。

诗在结尾时,写了焦刘墓地上梧桐松柏,枝叶交错,鸳鸯悲鸣其中的情景。这也是民间文学的常见手法。它根植于人民的美好愿望。死者生前惨遭不幸,这自然已是无可奈何,于是人们希望他们身后再得团聚,借以寄托祝福,表示同情。如晋干宝《搜神记》中记载的关于韩凭夫妇的故事,就是一例。宋康王霸占韩凭妻何氏,致使韩凭夫妇双双自杀。但“宿夕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两冢之间,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后世的梁祝化蝶故事,应该说也是和这类传说一脉相承的。神话传说故事与宣传迷信,完全是两个范畴的东西,应予区别对待。

三、刘兰芝那么阔气,经济地位如何?

诗歌中刘兰芝在离开焦家前,对她进行了精细的铺张的描写,用意何在?其实铺张的手法(即带有夸张性的铺展开来的叙述),也是民歌中常见的手法。如《羽林郎》中写胡姬,《陌上桑》中写罗敷,为了突出主人公的美,便以夸饰的笔触极力描绘她们的装束打扮,这只是为了增强艺术效果,决不能以此论证她们的经济地位。本诗也是如此:为了突出刘兰芝的深情,写了她留下的箱奁的华贵;为了突出她的美丽,写了她告别时妆梳的精妙;为了突出她不为富贵所动,写了太守家迎娶排场的豪华;为了突出她的精干,写了她裁制嫁衣之快等等。这一铺张手法的运用,有力地增强了诗的艺术效果,同时,也是人民美好理想的一种体现。关于这一点,也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不宜看成是纯粹的写实,从而论断她的经济状况。

四、刘兰芝是一个弃妇,为什么被尚未婚配又才貌双全的县令与太守的儿子先后争着聘娶?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从民俗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解释。刘兰芝被休回娘家寡居,先后有县令和太守上门为其子求婚。县令的三公子“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太守的五公子“娇逸未有婚”,这些官宦子弟才貌双全,为什么要娶一个弃妇呢?许多人对此不解。这是因为不了解两汉婚姻观念而造成的疑惑。两汉之时婚姻较自由,既有结婚的自由,又有离婚的自由。梁鸿孟光举案齐眉的故事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据《后汉书·梁鸿传》记载,梁鸿有才,许多达官显贵欲与之结亲,鸿均不允。而同县的孟光,貌黑而丑,体肥壮,年三十尚未嫁人,她却非贤如梁鸿者不嫁。梁鸿知道后,立即礼聘孟光为妻。这说明汉时的婚姻虽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青年男女尚有一定的自由。这一点从刘兰芝拒绝县令之子的求婚之事也可看出。

汉时离婚也较自由,而且女子婚后若对丈夫不满意,也可提出离婚②。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中说“会稽愚妇轻买臣”,用的是西汉名臣朱买臣的典故。据《汉书·朱买臣传》载,买臣未宦时,居会稽打柴为生,担柴售卖时却手不释卷诵读不已而遭路人讥笑。其妻因此羞愧,劝而不听,买臣反放声诵读。其妻便要求与之离婚。买臣劝妻再等十年,到五十岁时他必富,但妻子坚持离婚并改嫁,因而李白讥其妻为“会稽愚妇”。这说明汉时在离婚问题上,女子也有一定的主动权。

汉代寡妇改嫁也比较自由,而且对寡妇少有歧视之意,这也许是中国历史上对待寡妇最具人性的时代了③。据史载,西汉开国功臣陈平之妻,系富人张负的孙女,此女曾5次嫁人,丈夫均死,陈平是她的第六任丈夫,但陈平却欣然娶她。不仅民间对寡妇无歧视、无忌讳,皇宫选后、妃时也对此毫不在意。王皇后是汉武帝之母,汉景帝之后,在她入宫前曾嫁金王孙为妇。王皇后之母占卜时得知女儿日后有大富贵,便逼女儿离婚,再送入景帝宫中,后得宠封皇后。其实王皇后之母也系改嫁,其母名臧儿,臧儿先嫁王仲生王皇后,王仲死后改嫁到田家,生田氏兄弟。这样,我们便可以对《孔雀东南飞》中县令、太守之子求婚之事释然了。

弄清了以上几个难点,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部不朽的作品,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和时代特征有莫大的帮助。

────────

【注释】

闻一多《乐府诗笺》

商务印书馆

1982

②③

韩养民,张来斌《秦汉民俗》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年11期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难忘的寒假趣事
小狗豆豆
读《拔苗助长》得到的启示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
过年习俗
老家之行
同学,谢谢你
小蚂蚁
美丽的桃花
我的梦中之旅
爸爸我想对您说
拔谷蒂
美丽的校园
采谷蒂
游 沂蒙 山
物业服务合同范本
餐厅承包合同范本
办公楼租赁合同
房产抵押借款合同范本
货物运输合同样本
设备租赁合同格式样本
建筑施工设备租赁合同
包船运输合同样本
零担货物运输合同
商品购销合同范本
工厂承包合同范本
商品寄存保管合同范本
公司承包合同格式范本
装修施工合同样本
工厂买卖合同书范本
多媒体让古诗教学焕发光彩
“行动研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构建与运用
转换教师角色
注重培养儿童的艺术感觉和自我感觉
浅谈作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音乐厅舞台声学设计解读
初中地理课兴趣教学的尝试
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实验手段培养学生的能力
初三语文复习思考
对一道中考声学题的科学探究
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向、特点和对我们的启迪
音乐专业《和声学》教学现状分析
声学定量及彩色室壁运动分析评价心肌炎患者左室功能
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声学泰斗魏荣爵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4
《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2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2
《小摄影师》一课一练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2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3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3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1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6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4
《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
《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1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5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