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04
《祝福》疑难解析
1、三次外貌描写的作用:
第一次:“我”在河边最后一次见到祥林嫂,祥林嫂是“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是全文倒叙开头处第一次描写祥林嫂,实际上却是祥林嫂一生时序中的死前的最后一次外貌描写:比五年前大见苍老,头发花白程度跟年纪不相称,面容黑瘦,表情麻木,再加上乞丐的衣着,这一切暗示着,祥林嫂的处境不仅不如第一次到鲁家(那时不幸却还健壮),而且不如第二次再到鲁家时了(那时悲惨但尚有生气)。这时肉体被摧垮,精神也已死亡了。这个倒叙开头外貌描写的是不幸的顶点,为读者造成一个欣赏的悬念,引导读者深入下文。
第二次:“我”在鲁家第一次看到祥林嫂,恰在祥林嫂夫死出逃,初到鲁家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这第二次外貌描写,刻划的是自然时序中大家最早见到的祥林嫂──为死去的祥林穿孝,不幸;但年轻,顺从沉默、健壮能干,在鲁家暂时安了身。这段已点出遭遇的不幸,但也暗示着抗争的希望,所以尽管劳作辛苦,她却“口角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第三次:祥林嫂被从鲁家抢走卖到山里,夫死子亡后又回到鲁家,“我”第二次见到祥林嫂时的样子是“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第三次外貌描写,穿孝的衣着和头饰同第一次相同,所不同的是脸色和眼光,今不如昔了。这表明祥林嫂的境遇一次不如一次,打击接踵而来,经过了抗争她还是回到了不幸的中国上。
三次描写突出了眼神的细节,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揭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三次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外貌描写对反封建的主题起到了见微知著、画龙点睛的作用。
2、祥林嫂的心理:
⑴贞节观:
祥林嫂是普通的农村妇女,但是却深受封建思想的节烈观的影响。可见封建思想对中国人的毒害多么深重,不仅在鲁四老爷这样保守的乡绅头脑中根深蒂固,而且深入到社会最底层。祥林嫂对再嫁反抗越激烈,说明她受的毒害越深。不仅世人认为祥林嫂再嫁是罪恶,就连她自己也一直以再嫁为耻,精神委靡,心怀恐惧。
⑵迷信思想:
迷信思想是封建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迷信也同样毒害着祥林嫂的心灵。如果她没有再嫁的罪恶感,也许对鬼神的恐惧不会那么强烈。因为有了这样的罪恶感,“怕暗夜、怕黑影”,她想摆脱,想赎罪,自然乞求于迷信。她捐了门槛,自以为摆脱了罪孽,却不被社会认可。于是她“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自绝于这个人的社会了。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一角钱
- 知识改变命运
- 读书的乐趣
- 书的另类比喻说法
- 钱眼看人
- 座位
-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 知识与金钱
- 我的金钱观
- 读书的乐趣
- 一千个读书的理由
- 画
- 我看张爱玲
- 珍惜所拥有的生活
- 众说纷纭话金钱
- 某轻轨高架桥两种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
- 南海城市发展设计中公共交通体系的研究
- 将美育融入音乐教育的过程
- 香港快速轨道交通运营的成功模式研究
- 音乐表演舞台艺术体验关键性
- 论现代企业制度与会计改革(1)
- 轨道交通安全计算机的研究与设计
- 杭州地铁七堡车辆段上盖平台结构设计有关问题探讨
- 基于民间小戏音乐探索
- 北京地铁车辆检修装备的制造
- 对歌曲情感表现的思考
- 对影片中音乐使用的认知释解
- 公允价值计量:最新研究成果解读与准则运用(1)
- 关于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振动评价量的探讨
- 重叠式换乘站换乘方式及客流组织探讨
- 《燕子》解析与测评
- 《燕子》说课稿1
- 《燕子》课后练习:语言准确性的训练
- 《燕子》语文练习
- 《燕子》片段赏析:生动的五线谱
- 《燕子》教案3
- 《燕子》课后练习设计
- 《燕子》写作特点
- 《燕子》教案4
- 《燕子》教案2
- 《燕子》说课稿2
- 《猫》阅读欣赏
- 《燕子》作者郑振铎 生平及作品
- 《燕子》教学设计
- 《燕子》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