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3
小议《老人与海》
最近我慕名拜读了海明威的大作《老人与海》,它不愧是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经典之作。一个简短的故事,一个平凡的老人,在海明威的笔下显得如此得不平凡,又如此得发人深省。
故事主要讲了一个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84天都没有捕到一条鱼,在第85天早上驾驶着渔船来到了一个离大陆很远的地方,准备最后的一搏。中午的时候,他发现了一条巨大的大马林鱼,但这条鱼实在太大,把老渔夫和他的船整整拖了三天,虽然老渔夫已经累得筋疲力竭,但他还是凭他的坚毅与倔强战胜了这条大鱼。可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因为这条鱼的血向海里扩散,血腥味弥漫在这浩瀚无边的海洋里,结果引得鲨鱼接踵而至。而老人仅凭他最后一点力量,和鲨鱼展开了殊死搏斗,终于在其超越极限的意志力下击退了鲨鱼。可当他归航后,那条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光秃秃的、却又十分硕大的骨架。虽然鱼肉已经被完全吞食,但老人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我认为本文的一大特点就是:描写细致。从老人用椰壳做成的简陋的草棚,睡觉时用长裤卷起当枕头,用旧报纸铺成床垫,用毯子裹身子取暖,这些点点滴滴都说明老人生活的贫寒。再从老人那只为了征服大鱼而抽筋甚至被勒出血的手,在饥饿下无奈得吞食那些难以下咽的生鱼,在鲨鱼的围攻下勇敢地和它们搏斗,这些在捕鱼过程中的种种,又能看出老人的不畏艰难、宁死不屈。像这类细致的描写不仅能让文章更加精彩生动、内容丰富,而且能够帮助突出文章主题。我想这是本文获得极高评价的原因之一吧!
《老人与海》是一篇小说,但它却有超出小说的意义;它记叙了一个故事,但它又不仅仅是为了记叙而记叙。它告诉我们,现实生活中许多时候,人都要面对大自然的考验与磨练,只有像圣地亚哥那样不屈不挠的人才能经受得住它的考验,才能得到真正的胜利。所以说,即使老人没有带回一条完整的鱼,他也是胜利的!因为他胜在没有向鲨鱼等困难妥协,就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一样。
我很赞赏海明威的这篇小说,其出色之处也远不止我所举的这两个例子,但我对于其中的一些情节还是有点疑惑的,或许我的疑惑是不必要的,也或许我对这个故事的理解不深,以下仅是我的一些个人看法:
首先,我认为文章中把一个关心老人、成熟懂事的孩子设定为5岁,可能有点不符合实际。一般来说,一个5岁的孩子,才刚上幼儿园,对什么事情都不太懂,试想那样一个对很多事情都不了解的孩子,怎么会知道要经常去帮老人送早饭(而且还是出自于这个孩子自愿的,不是大人让他这样做的,而这个孩子和老人一点血缘关系都没有),又怎么会知道老人在故意隐瞒自己没有吃的呢?(因为老人是个固执倔强的人,不愿别人知道自己穷得连吃的都没有了,所以故意问孩子是否在他家吃饭,而孩子却十分知趣地拒绝了)我想作者的目的大概是为了塑造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而没有考虑到其现实性。
其次,老人在捕到鱼后为什么要一直用手拖着,而不把绳子系在船的某个部位,这样自己就不用这么吃力地扛着绳子,甚至把手都扛到抽筋出血了。在我看来,作者是为了通过制造这一系列的艰难困苦,来反衬出老人坚强的意志。但我仍觉得这部分不太符合逻辑,有种生搬硬套的感觉。
以上仅是我对《老人与海》的一些看法,有不妥之处敬请包涵。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太白楼
- 两只小鸟
- 太阳是怎么出来的?
- 我学会了打乒乓球
- 襄樊的护城河与古城墙
- 两只小猫
- 美丽的体育公园
- 扔毽子
- 游泳(二)
- 感动心灵
- 不及格的考卷
- 妈妈夸奖我
- 秋水广场的喷泉
- 扎发髻
- 韵
- 声纳信号处理中UDP协议数据传输研究与设计
- 音乐剧中的音乐精灵
- “人性化管理”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 乙烯原料泵最小流量控制回路噪音产生分析及消除
- “理性”、“感性”、“灵性”和创新
- 农村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初探
- 初中美术愉快教学浅谈
- 如何识别通风空调系统噪声源及噪声控制措施分析
- 弘扬传统美德,提高民族素质
- 城市化进程中低频噪音的污染威胁与治理方法
- 谈中学历史学科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 低应变及声波透射法综合判定钻孔灌注桩桩身质量实例
- 基于超声波测距的汽车电磁防撞装置
- 浅谈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 “抱布贸丝”的“布”作何理解
- 《诗经》的编纂者
- 轻拢慢捻抹复挑──对《卫风·氓》中几个关键句的品读
- 《诗经》的作者
- 《〈诗经〉两首》有关资料
- 孔子是否删过《诗经》
- 一曲妇女的悲歌──《诗经·卫风·氓》赏析
- 向往人生自由平等再现社会历史风情──《诗经·卫风·氓》赏析
- 《诗经》名句
- 关于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 兴中兼比韵味长──析《卫风·氓》中比兴手法
-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氓》之女主人公形象新探
- 淇水汤汤──我读《诗经·氓》
- 《氓》之“讨论”一束
- 《诗经·小雅·采薇》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