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杜甫的社稷情怀

杜甫的社稷情怀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6-14

杜甫的社稷情怀

在万紫千红的唐诗国度里,杜甫(712~770)是一个巨大的存在。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被尊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驾齐驱,其作品则被公认为“诗史”。仅就艺术成就而言,他也是中国诗歌史上造诣最高、修养最全面、创新精神最强的一位诗人,无论是古体还是近体,五言还是七言,叙事诗还是抒情诗,他无一不能,无一不工,堪称诗坛的“全能冠军”,名篇佳句之多,可谓无与伦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些明白晓畅而又精粹警策的诗句,滋润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田,成为我们民族永远珍爱的瑰宝。

不过,我认为,杜甫最令人敬仰、最难以企及之处,还是他那高度的爱国主义和深刻的大众情怀。

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总是与祖国生死相依,与人民呼吸相通的。无论何时何地,他始终关心着祖国的命运、人民的疾苦。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民族的优秀传统,他奉献深情的歌颂和衷心的赞美;对于侵犯祖国的外敌、残害人民的蟊贼、祸国殃民的统治者,他给予无情的揭露和愤怒的鞭挞。顺遂时,他不会沉醉于安富尊荣;贫贱时,他不会沉沦于一己的辛酸。只有当这种深刻的挚爱之情升华为时代的精神,凝结为不朽的诗篇,他才担当得起“伟大”二字。而杜甫,就正是这样的伟大诗人。

早在青年时代,杜甫就立下了报国安民的壮志,希望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理想。尽管他二十四岁初次应试便遭失败,但这似乎并未影响他的勃勃雄心。经过十年的漫游,他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于天宝五年(746)来到京城长安,求取功名。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虚岁)。然而,曾经一度有所作为的唐玄宗,此时已是志得意满,整日沉溺于享乐之中;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当权,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朝政十分黑暗。杜甫仕进无路,一再碰壁,竟然在此困守十年之久,消磨了一生中本该最有作为的年华,直到天宝十四年(755)十月,才得了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七、八品)的小官。在“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屈辱境况里,在“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的困苦生活中,他逐步了解了人民遭受的重重苦难,看到了统治者的荒淫无耻,成为一个真正具有社稷胸襟、黎民情怀的现实主义诗人。怀着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他先后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充满批判精神的名作,抒发了“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真挚感情,揭露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现实,预感到社会已经面临巨大的危机。果然,时隔不久,即天宝十四年十一月,震撼唐帝国的“安史之乱”就爆发了。如果说,在此之前,杜甫在思想艺术上还与一批盛唐著名诗人不相上下的话,那么,此时的杜甫就已经开始超越众人,走向成熟了。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强大的唐帝国由盛转衰,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全国人口由乱前的五千二百八十多万猛降到乱后的一千六百九十多万。在这国家危难、山河破碎之时,杜甫由一个朝廷小官跌入了普通逃难者的行列,亲眼看到了饿殍载道的惨象,亲身经历了妻离子亡的痛楚。因此,他不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人民的苦难表示肤浅的同情,更不是漠视或者回避这种苦难,而是与广大人民一起,共同承受了这场苦难。从此时直到去世的十五年间,他虽然在成都草堂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日子,但大部分时间都是颠沛流离,衣食不周。苦难使有的人消沉乃至堕落,却使有的人变得更加坚强。正是在苦难的磨炼中,杜甫与人民的感情更加接近,对祖国的挚爱更加强烈,思想也更加成熟。所以,当许多诗人的歌喉在苦难中喑哑的时候,杜甫却诗思喷涌,写出了《悲陈陶》、《悲青坂》、《春望》、《哀江头》、《羌村三首》、《北征》、《洗兵马》、“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的爱国激情和深刻的人民性的杰作,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他生活无依,疾病缠身,乘舟飘泊于湖湘一带,而他写下的最后一首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仍然关注于“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可以说,他是带着对平息战乱,让人民重过和平安定生活的强烈期盼而溘然长逝的。

让我们看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脍炙人口的作品吧。写这首诗的时候(乾元三年,公元760年),由于友人的接济,杜甫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即使如此,他的生活仍然相当艰苦:“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于是,大风一吹,卷走屋上的茅草,情况便十分狼狈:“床头屋漏无干外,雨脚如麻未断绝。”在这凄风苦雨之夜,诗人既无法改善自己的处境,更无法入眠:“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如果换一个人,面对如此困境,很可能会一味地啼饥号寒,自叹自伤。但是,杜甫想到的却是普天之下千千万万饥寒交迫的人们──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充满激情、铿锵有力的诗句,让我们看到,诗人的胸襟是多么博大,理想是多么崇高!如此炽热的忧国忧民之情,怎能不使我们肃然起敬!

历史上曾有许多富有才华的诗人,写出过无数为人传诵的佳作:或描绘壮丽多姿的山川名胜(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或吟咏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或抒发羁旅行役的思乡之意(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李益的《春夜闻笛》:“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或表现甘苦与共的真挚友谊(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或涵咏缠绵悱恻的爱情(如元稹的《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衷心地敬佩他们的锦心绣口,永远铭记他们的美好诗篇;不过,平心而论,在爱国爱民这个根本点上,他们虽也有自己的长处,但大多不及杜甫的执着、博大与深刻。因此,我们对他们的敬意也就不能不稍逊于杜甫。尽管后人可以指出杜甫的某些思想局限,但是,他那心忧天下的爱国主义情怀,却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敬仰和深情歌颂。

赞曰:你深沉的目光,了望着长天大地;你博大的胸怀,关注着社稷苍生。茅屋秋风,念的是天下寒士;锦水春月,盼的是战乱敉平。诗思如潮,健笔凌云。转益多师,锐意创新。众体皆精世罕匹,千变万化群贤惊。成不朽之杰作,登诗艺之高峰。大哉诗圣!你满载美誉,走向世界,走向永恒。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战争是魔鬼
来自天堂的一封信
幸运的战争孤儿
一张旧照片
战争与孩子
战火中的哭泣
生命之爱
战争下的孤儿
战争中的孩子
废墟中的孩子
生命本是风景
生命是一首美丽的歌
写给战争里的孩子一封信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什么是生命?
高速公路滑坡治理问题的研究
多元化,音乐课堂新视角
音乐教育观念实践课《聆听与创造》A单元测验
金沙江急流、险滩航道整治技术探讨
把创新代入音乐课堂
G305A合同段导线复测报告文字说明
高速铁路与可持续发展浅论
土壤固化剂在公路路基施工中的应用
浅析新疆冬季水泥混凝土道路的盐侵蚀机理
对压缩货车周转时间提高运输效率的探讨
重视音乐课堂中的表演艺术
谈高中音乐欣赏的三大更新
构筑以人文精神为主导的音乐课堂
音乐课上学生需要的是什么?
音乐教育功能
《松鼠和松果》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
《松鼠和松果》老师语录
《松鼠和松果》教案讲义-第一讲义
《两只鸟蛋》美文欣赏 种小鸟
《松鼠和松果》重难点分析-教学目标
《两只鸟蛋》趣闻故事
《松鼠和松果》背景知识
《松鼠和松果》知识点精析-重点字词梳理
《松鼠和松果》知识点精析-整体阅读感知
《两只鸟蛋》范文 爱护小鸟
《两只鸟蛋》美文欣赏 小小鸟
《松鼠和松果》随堂练习 巩固篇
《松鼠和松果》知识点精析-重点字词意思
《松鼠和松果》教案讲义-第二讲义
《松鼠和松果》知识点精析-重点语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