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登高》主编导读

《登高》主编导读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17

《登高》主编导读

这一首是经典名篇。虽然在诗句中点到“哀”,但不是直接诉说自己感到的悲哀,而是“风急天高猿啸哀”──猿猴的鸣叫声悲哀。这留下了想象的自由,并不说明是猿叫得悲哀,还是自己心里感到悲哀,反正是“哀”的氛围就是了。点明了“哀”还不够,下面又点到“悲”。“万里悲秋常作客”,这回点明是诗人自己悲秋了。一提到秋天就强调悲哀,不是落入窠臼了吗?

不然。这是因为,杜甫的悲哀有他的特殊性,那就是他的悲哀虽然是个人的命运,却博大深厚。客居、多病、白发、潦倒、借酒消愁,这都可能是俗套,但是,不写个人的悲哀,于杜甫可能太轻巧,至少是不能充分表现其个性。沉醉在自己的悲哀之中,也不能绝对说就写不出高远的精神境界来。杜甫的悲哀有什么特点呢?杜甫不习惯把自己的情怀局限在狭小的自然空间中,这里就显示出他的悲哀相当深厚博大。

这种博大,首先就表现在空间视野上。诗题是“登高”,开头两句就充分显示出登高望远的境界。风急天高,回荡猿啸之声,渚清沙白,空间壮阔,本已有俯视之感;再加上“鸟飞回”,更觉人与鸟之间,如果不是俯视,至少也是平视了,正是身在高处的效果。到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俯视的空间感不但广阔,而且有时间的深度。和前两句比,这两句境界大开,有一种豁然提升的感觉。如果说前两句给读者的感觉还可能是写实的话,这两句则明显有更强的想象性、虚拟性。落木居然满眼都是,无边无际,充满上下天地之间;长江滚滚而来的传统意象,不仅仅是空间的纵深透视度,而且是时间的无限长度。空间和时间的交织,当然不是局限于空间的画面可比的,再加上意象是如此密集,前两句每句三个意象,后两句虽然只各有一个意象,但是其属性却有“无边”和“萧萧”,“不尽”和“滚滚”,有形有色,有声有状,有对仗构成的时空的转换,还有叠词造成的滔滔滚滚的声势。从空间的广阔到时间的深邃,不仅仅是自然界的,而且是诗人的精神气度:悲秋而不孱弱,有厚度,有浑厚之感。

如果就这样深沉浑厚地写下去,未尝不可,但是,诗人似乎并未一味浑厚深沉下去,到了第三、第四联,有了些许变化: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

应该说,这里的境界不像前面的诗句那样开阔,一下子回到自己个人的命运上来,而且把个人的“潦倒”都直截了当地写了出来。浑厚的深沉的宏大境界一下子缩小了,格调也不单纯是深沉浑厚,而是有一点低沉了,给人一种顿挫之感。境界由大到小,由开到合,情绪也从高亢到悲抑,情绪有微妙的跌宕。杜甫追求情感节奏的曲折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默默的,有时却有突然的转折。古代诗话上说,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沉郁是许多人都做得到的,而顿挫则殊为难能。

这是杜甫的拿手好戏。他善于在登高的场景中,把自己的痛苦放在尽可能宏大的空间中,使得他的悲凉显得并不渺小。但是,总又不完全停留在高亢的音调上,常常是由高而低,由历史到个人,由空阔到逼仄,形成一种起伏跌宕的气息。我们来看他写于差不多同一时期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明明是个人的痛苦,健康恶化、亲朋离异,但杜甫却把它放在宇宙(“乾坤”)和时间的运动(“日夜浮”动)之中,这个气魄就宏大了。这并不完全是技巧问题,诗人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亲朋离散、老病异乡)和远在视线之外的战乱(“戎马关山”),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种境界是够宏大的了,但他随即又转向了个人的小命运,而且为亲朋信息杳然和自己的老病而涕泗横流起来。这不但不显得小家子气,而且以深沉的情绪起伏来调节诗的情感节奏。这就难怪诗话的作者们反复称道他的感情“沉郁顿挫”。

在《登楼》中,则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动变古今。”他个人的“伤心”总和“万方多难”的战乱结合在一起,这就使得他的悲痛有了社会的广度。为了强化这社会性的悲痛,他又从“天地”的宏大空间和“古今”的悠远时间两个方面加以充实。杜甫的气魄,杜甫的深度,就是由这种社会历史感、宏大空间感和悠远的时间感三维一体构成的。哪怕他并不是写登高,他也不由自主地以宏大的空间来展开他的感情,例如秋兴八首之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借助“兼天”“接地”的境界,杜甫表现了他个性宏大深沉的艺术格调。换一个人,即使有了登高的机遇,也不一定能表现出宏大深沉的精神力量来。

当然,杜甫的风格是多样的,有时,他的风格并不以浑厚深沉见长,而是以明快细腻动人。例如《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里最大的特点,不是浑厚深沉,而是相当细腻。不是外在感官的宏大视野,而是一种内在感觉和情致的微妙审视。诗题是“喜雨”,没有一个字提到“喜”。这不像悲秋,公开地堂而皇之的渲染悲痛。但是,这种喜是默默的,无声的,是伴随着细致的内在审视的。这种感觉不是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直接感受的,而是在无声无形之中的。所写的雨是细雨,细到感觉不到,“随风潜入”,“潜”是看不见的,又加上是夜里,可是还使诗人感觉到了一种独享的喜悦。接着下来“润物细无声”,声音本来是看不见的,“无声”更是突出了听不见,外在感官不可感,但是,“润物细无声”,“润”,却流露了内心感受的喜悦的特点,说的是物之被润,表现的却是心的滋润。无声的微妙胜过有声。只有细致的心灵才能感受到这种微妙的喜悦。只有具有精致的内在感受力的诗人,才能为生命看不出来的生长而体验到默默的欣慰。

下面两联,又转换到外部感官上来。“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妙在黑白对比,明暗反差。野外的路有云,说明是平原。连云都是黑的,天空地上,一片漆黑;用一个“独”字,表现江船上一点灯火的鲜明,这是色彩的反衬。光是孤独的,但是,在黑夜中却分外生动。

最后一联,则是和全诗在视觉效果上的对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如果说,第三联的色彩还是相当含蓄的,只是因对比而显得鲜明,那么,到了最后一联就是浓笔大墨,有如泼墨写意花卉,感觉不但浓烈,而且丰富。花“红”已经是浓烈了,还要加上“湿”。已经是有质感了,可是杜甫还不满足,还要让红湿的花有量感,重量感。所有这一切都说明,杜甫刻意要用花把自己对雨的感觉写足,多方面都写透,也就把自己的喜悦写够。诗中的喜悦有两种,一是默默的、内在的、不形诸于色的喜悦。一是外在的、视觉的,突然发现雨后的花的鲜艳和分量,情不自禁的、形诸于色的惊喜。

我们之所以要介绍杜甫的这首诗,是为了从反面说明,什么不是“浑厚深沉”。只有懂得了什么不是浑厚深沉,才能真正体悟出什么是浑厚深沉。理解诗歌,最忌是空泛。我国古典诗话往往有些精致的感觉性断语,如说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浑厚深沉”等等,对于理解杜诗应该说是有帮助的,但是这样的话语也有一个缺点,就是比较模糊、抽象、不确定。我们的任务不是停留在古人的水平上,而是在古人的水平上提高一步,这就要对这些话语进行分析,结合杜甫的作品加以具体化。深入地具体分析已经不易,还要防止孤立地封闭地分析。分析要开放,最好是把作品放在系统中,在多方面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才有可能使分析深入。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水的凝重 山的沉稳
转折
远逝的风筝 远逝的梦
沟通,勿轻语言
语言—沟通的加速
壮哉,猛士!
语言,人类的骄傲
情感—认知—文化
跨越语言障碍筑起沟通桥梁
语言与沟通
绝不妥协的鲁迅
渠清如许
咀嚼“桑提亚哥”——读海明威《老人与海》
此时有声胜无声
我爱唐装
开发建设项目弃渣场设计及防洪问题
梁北煤矿水土流失预测研究
堤坝滑坡
新农村建设饮水方案尝试
浅议洞庭湖水文测验
土地整理规划中水土资源平衡分析探索与实践
安丘市四库灌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三峡二期厂坝工程帷幕灌浆设计与施工
2011年防汛脱险工作方案
“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竣工验收鉴定书
水文测验面临的新问题及其对策
棉花膜下滴灌根系发育规律的研究
生活饮用水硬度软化的研究
全球变化与水文科学新的进展与挑战
水文水资源数据走向共享
《永生的眼睛》趣闻故事
《花的勇气》美文欣赏 责任
《花的勇气》随堂练习 巩固篇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一
《永生的眼睛》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花的勇气》随堂练习 提高篇
《花的勇气》趣闻故事
《花的勇气》老师语录
《永生的眼睛》考点练兵 阅读篇
《花的勇气》重点字词分析
《永生的眼睛》考点练兵 积累篇
《乡下人家》老师语录
《花的勇气》美文欣赏 爸爸的味道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二
《花的勇气》重难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