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重新理解《师说》中的几组对比

重新理解《师说》中的几组对比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15

重新理解《师说》中的几组对比

先回忆一下《师说》里的一段文字: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这段文字是用来说明韩愈面对的社会现状的。当时的特点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韩愈举了很多概括事例,并运用了几组对比来进一步说明问题的严峻。一般的说法都认为这一段文字用了三组对比,但是笔者认为应该有四组,并且想对此中对比间的关系表达一点自己的看法。

教学参考书认为这段文字里的三组对比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某些人因“爱其子”而帮孩子选择老师与“于其身”却以从师为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对待从师学习的观念。其中第一组是纵向对比,即跨越时代进行比较;第二组是自比,即对在同一个人身上出现的两种做法进行比较;第三种是横向对比,即在同一时代里不同身份的人之间形成的对比。如果按照这种理解来给文段划分层次,那么“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这几句就不知道表达的是哪一层的意思了。

其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应该包含着另一层对比。即“学习次要的(句读)”与“遗弃重要的(惑)”,这层对比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也应该属于自比。那么文段中就该有四组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爱其子”与“于其身”,“小学”与“大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既然中间两层都是自比,那么韩愈这样的大家是否应该讲究行文的简洁,而删去其中一组呢?实际上,这两组对比取角还是有差异的。“爱其子”与“于其身”者,自己是不从师的(耻学于师)。“小学”与“大遗”者还是从师的,只不过对待“句读”肯从师,对待“惑”却轻视了。所以这两层对比之间有着明显的递进关系,前者是自己“不学”的典范,后者是“不会学”的典范。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学者”不仅是从从师学习中发展过来的,也应该比一般人更懂得从师学习的要旨。

那么第一组和第四组对比与中间两组对比又构成了什么关系呢?

首先这四组对比应该都是带着指责的语气在写的,所以身份应该基本一致。今之众人,“爱子择师、己身耻师”者,小学大遗者应该都指“士大夫”。那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中的“师”也不应该解释为“从师”,而应该解释为“学习”。否则,就变成了第三组对比中受批判的人是愿意从师的,只是重点没把握好,那就与上下文中批判对象不在一个范畴了,作者的思路也会显得怪异。课下注释为“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应该改为“有的学习,有的不学习”,那样就可以使此段前后内容保持一致,因为学习可以是自学,肯学习的人未必肯从师。

如此,再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就比较容易了。今之众人,“爱子择师、己身耻师”者,小学大遗者,士大夫;依次下来,针对的对象越来越鲜明,不仅是具体的做法,连带身份都揭示了。此时再来理解“其皆出于此乎?”“惑矣!”“其可怪也欤!”分别表达了质疑、责备、讽刺的语气就比较容易了。行为与身份的鲜明化发展,告诉我们作者的情感也在变得越来越汹涌,呈现着递升的趋势,可以说写到这里,韩愈已经是义愤填膺了。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是自然引出,但是又不属于四组对比中的任何一组的组成部分的。它是此段中唯一的表达作者对“老师”的看法的一句,这句话讲明了作为一个老师最重要的应该是“传道解惑”,“授业”倒是次之的事情了;而且作者也借此告诉我们,这篇文章是写给成年人看的,这成年人包含了四组对比中的受批判的人,李蟠,以及“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那么作为成年人的士大夫,该怎么从师学习,也得到了反面的暗示。

以上所述只是一家之说,在此仅作参考,权作商榷之辞。

──原载《语文学习》2007年第二期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击鼓传球
贴春联
有趣的大课间
拍球比赛
击鼓传球
找春天
大地震
“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募捐活动
拍球比赛
心里只有他人
击鼓传球
满意在丰百
教训
击鼓传球
元宵节
浅析国际环境法中的风险预防原则的适用(1)论文
关于文化意识的培养与高效课堂的构建
浅谈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可以并存吗?
地方省情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建设刍议
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宪法解释的创造性(1)论文
浅谈从个案看美国“公平正义”的司法适用(1)论文
试论社会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关于传统板书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并举的古代汉语教学
地方文献事业与公共图书馆
日本限制“在外邦人”选举权违宪诉讼案(1)论文
试析商务英语写作中消除跨文化冲突文化意识的培养
欧美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之征集及其服务
试论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再思素质教育的内涵
船舶保险中海难救助问题分析(1)论文
回归语言  语文本色──反思蓝淑华执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实录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结构分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赏读
作文: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有感
我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近义词反义词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难句解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阅读提示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杂谈
有缘千里来相会──续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词句积累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