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19
《秋天》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的:
1、知道秋天的一些特点,感受秋天的美,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观察到的秋天。
2、能按一定顺序看懂图意。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知道秋天的特点。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说说自己观察到的秋天。
教学准备:
录音机、幻灯机、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夏天过去,秋天就来到了3
我们的身边。秋天到了,天气、动物、植物都有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块儿去看一看。
学生齐读课题:秋天
二、讲授与讨论
看图
1、出示幻灯,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告诉老师,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这幅图是秋天的景象?
2、指名按从上到下或从远到近的顺序说说秋天的景象。
初读课文
1、同学们真聪明,作家叔叔也观察了这幅图,还把它写下来了。
2、请看书,听录音。
3、自己读一读课文。
学习课文
1、秋天的天空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看图:谁能告诉老师,秋天的天空是什么样的?
(2)有多高?有多蓝?能不能用另一个词把“那么”换一换?
(3)指导读。
(4)比较句子有什么不同。
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过渡语:在高高的蓝天下,有什么呢?我们向远处望,看见了稻田。
2、请同学读第二自然段
(1)看图理解“一眼望不到边”
(2)谁能告诉老师,为什么作者要把熟了的稻子比作金子呢?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然后齐读。
指图过渡:现在我们往近处看,谁能说说近处的景物?(生甲:稻田旁边有池塘,池塘边上有棵梧桐树}
还有些什么?{
生乙:地上有小蚂蚁和落叶,池塘中有小鱼}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咱们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3: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
{1}
想想春天的梧桐树是什么样的,秋天来了,梧桐树有什么变化。{树叶黄了,叶子落了}
{2}梧桐树叶是怎样落下来的?我们一齐读一读下面这句话:
a、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落下来。
b、黄叶从树上落下来。
(3)第二句和第一句有什么不同?
(4)填空:当黄叶落下来后
()把黄叶当作()。
学生口头填空,先填课文中的,然后扩展,自由填。
(5)教师导读最后两句。
过渡:小鱼把黄叶当作伞,蚂蚁把黄叶当作运动场,燕子把黄叶当作什么呢?
4、男同学读第四自然段。
(1)秋天来了,燕子有什么变化?
(2)燕子把黄叶当作什么?
(3)电报是什么?燕子为什么把黄叶当作电报呢?
(4)指名朗读。
看图小结
秋天来了,天那么高,那么蓝;稻子熟了,黄灿灿的;梧桐树的叶子变黄了,开始一片一片地往下落;燕子也准备飞到南方去过冬了。在我们身边你也会发现许多事物在悄悄地变化。
六、作业
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秋天的变化。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菊花
- 妈妈生病了
- 荡秋千
- 妈妈生病了
- 我家的菊花
- 老鼠为什么是坏的
- 乒乓球大战
- 庆祝游园
- 妈妈生病了
- 妈妈生病了
- 妈妈生病,我做小当家
- 《坐井观天》后传
- 快快长大
- 我的自行车
- 我是书本
- 略论路桥建设的商品化趋势
- 浅析武汉铁路局客运设备管理现状及优化策略
- 电脑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 关于铁路主体化机车信号系统中的安全冗余设计
- 公路监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变的对策
- 交通事故定义研究
- 论扬琴演奏中的音色问题
- 从“原生态民歌”走上荧屏——谈“原生态民歌”的保护
- 论通俗唱法的发展——从我国通俗歌坛现状说起
- 浅谈儿童钢琴学习兴趣的培养
- 分析古典音乐与古典建筑的内在联系
- 音乐“课程标准”实施下的冷思考
- 论中学生歌唱中的心理素质
- 对我国传统运输统计体系局限性的分析
- 演唱者与角色的双向选择性
- 《数星星的孩子》教案
- 《雷雨》教案
- 《蜜蜂引路》教案
-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案
-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案
- 《玲玲的画》教案
- 《画家和牧童》教案
- 《丑小鸭》教案
- 《我为你骄傲》教案
- 《充气雨衣》教案
- 《阿德的梦》教案
- 《最大的“书”》教案
- 《三个儿子》教案
- 《动手做做看》教案
- 《北京亮起来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