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09-14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梨、图”等8个生字,会写“波、浪”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喜欢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天的喜爱,能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把自己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教学设想】
秋天的图画是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画上有金黄的梨和红红的苹果,有稻海翻起的波浪和高粱举起的火把。它是人们用汗水绘出的山水画,它是山野对人们辛勤劳动的报答。本文篇幅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富有情趣,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识字的巩固和检测可放在语言环境中进行,把识记生字与读词语、读句子、读课文结合起来。对要求写的字,要认写结合,先认后写。可通过组词来理解字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说话入境,插画导入
1、秋姑娘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你们找到她了吗?
⑴ 先同桌交流自己课外在小道旁、广场中、公园里、草地上观察到的秋天景象。
⑵ 全班交流,自由发言。
2、老师也找到了秋姑娘:
(课件出示文中插图。)
你知道老师是从哪些地方找到的吗?
⑴ 同桌互说。
⑵ 生自由发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1、画画生字,把生字读准确。
2、想想生字,把生字认一认。
3、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三、诵读课文,读中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默读、同桌互读、表演读。)
2、找出自己最喜欢或认为最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3、读句子(读哪句,课件演示哪句),师生欣赏、评议,练习朗读:
⑴ 课件出示: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
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
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
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⑵ 重点指导朗读。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劳动创造了美”。
5、用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课文。
(可看课件背,同位互背……)
四、各展所长,赞美秋天
1、启发谈话:
小朋友,你眼中的秋天美吗?你喜欢它吗?勤劳的人们用双手画出了秋天的图画,我们也用不同的方式来赞美秋天,好吗?
2、自由组合,赞美秋天:
⑴ 画画组:画秋天。
⑵ 写作组:写秋天。
⑶ 表演组:演秋天。
⑷ 歌唱组:唱秋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2、背诵课文。
二、再读感悟
1、学生有感情朗读。
2、课件出示练习:
⑴ 是谁使你这样美丽?
梨树说:“是勤劳的人们把我变成金黄的灯笼。”
苹果说:“是勤劳的人们让我__________。”
稻海说:“____________________。”
高粱说:“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学生练习:
① 同桌互说。
② 集体交流。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波 浪 灯 作 字 苹 丽 劳
学生认读。
2、同桌练习说一说,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3、集体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4、学生书空练习。
5、学生描红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梨树 金黄的灯笼
苹果 红红的脸颊
稻海 金色的波浪
高粱 燃烧的火把
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
【教学后记】
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眼中的秋天,也能从图中找出秋天。本课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学习,效果较好。本篇课文内容较简单,大多数学生能够把课文背过。写字练习时,“波、浪、作”有同学写错,及时纠正,加强学生的书写练习。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小发明——万能文具盒
- 保护环境
- 奶奶家的小兔子
- 游后老龛
- 我最敬佩的奥运冠军是——郭晶晶
- 爱的细节
- 20年后......
- 胆小的我
- 洗脚
- 回报爱
- 我的童年生活
- 水球
- 我的妹妹
- 英雄小萝卜头
- 介绍我自己
- 传承古典诗词弘扬传统文化
- 犯罪构成事实研究(5)刑法论文(1)
- 刍议传统文化在法院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 浅析刑法条文中涉及的暴力犯罪(2)刑法论文(1)
- 我喜爱的传统文化
- 牵连犯中牵连关系的新界定(4)刑法论文(1)
- 投敌叛变罪若干疑难问题研讨(4)刑法论文(1)
- 也谈刑罚目的(2)刑法论文(1)
- 对台传播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探析传统文化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 单位犯罪自首制度初探(2)刑法论文(1)
- 论死刑罪名与死刑限制刑法论文(1)
- 海外学子中秋国庆共团圆
- 新马华族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启示
- 中国传统文化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发展和应用
- 《七颗钻石》教学实录
- 《掌声》教学设计二
- 《掌声》教后感
- 《掌声》教学设计五
- 《七颗钻石》课堂教学实录
- 《掌声》教案
- 《掌声》评课稿三
- 《掌声》教学设计四
- 《掌声》教学有感
- 《掌声》一课的教学思路
-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 《掌声》教后记一
- 《掌声》中得到的感悟
- 《掌声》教后记三
- 《掌声》教学设计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