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麦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3、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课前收集田野风光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吗?想了解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吗?看录象。我们就一起来读读《麦哨》这篇课文,读完后,相信你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给定时间,读得快的多读几遍。
2、反馈:
⑴ 有哪些地方容易读错?给同学提一个醒。
⑵ 词语检查。指名读,齐读。
应和 掠过 湖畔 衬衫 肚兜 晶莹 鹅黄 嫩绿 芽苞 初放 麦穗
黑白 相间 裹脚 剥开 嚼碎 肺腑 此起 彼落 撩起
三、感悟课文
1、课文录音范读。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读一读首尾段,比较异同点。你还从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出欢快、柔美?
2、默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部分,说说为什么喜欢?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⑴ 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产生一种意境的美)
⑵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① 写了哪些农作物?
② 读一读,还有哪里让你觉得美?
③ 分号前后的三个分句有什么相同之处,这样的句子该如何读?读出韵律美,读出排比句的气势。
⑶ 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是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阅读时,要读出赞叹的语气)
⑷ 每根麦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把麦穗儿比作了什么?这样些让你感觉的到什么?)
⑸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巾。全文就这一句描写孩子们的穿着,文字精练简洁,念上去有些顺口。这样的句子铭记在心,多念几遍,记在脑海里。
四、总结,谈感受
1、乡村的生活为什么柔美、欢快呢?仅仅是因为乡村景色怡人吗?
提示: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家里的老人、孩子、父母,以及邻居,他们和人们的“欢快、柔美”有关系吗?
(经老师的这一点拨,学生不难感受到人们“欢快、柔美”的背后,是老人的健康长寿,是孩子的聪明可爱,是夫妻的恩爱美满,是邻居的和睦友好。从孩子们欢快的神情,看到人们的欢快生活;从人们的欢快生活,联想到整个乡村欢快、柔美的生活。)
2、学完课文,麦哨和吹麦哨的孩子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话对他们说吗?
3、拓展阅读诗歌《麦哨》:
麦哨(诗)
春的原野
鼓起浑圆的唇
期待
麦秆的一头传出
悦耳的清脆
碧野之间
若有所思的人
淹没,看天
浑然一体
一支悠扬的乐声
传来
仿佛跋涉的路
足以酣睡百年
我呼吸的节律
感触年少情怀
如歌
在青春的另一面
春天的少年再次鼓起腮帮
春天的少年和着麦哨
拌着亘古的声调
喜悦满眼
4、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读书的理由
- 金钱是万能的?
- 老人与海读后感400字左右小学生
- 苏轼的赤壁
- 读书,生命飞翔的羽翼
- 正确对待金钱
- 我喜欢三毛
- 忠与义的交织——走进宋江
- 我爱钱
- 中学生压岁钱消费情况调查报
- 风流人物故事──男人孟轲
- 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 说不尽的乔丹
- 钱,昨天——今天——明天
- 人民币单位名称及其由来
- 谈单簧乐器的演奏
- 谈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
- 论声乐学习中文学修养的重要性
- 对钢琴演奏的艺术风格分析
- 基坑三维渗流对紧邻区间隧道影响的数值分析
- 与既有地铁线路接轨道岔施工方案研究
- 预应力锚索在地铁明挖支撑体系中的应用
- 浅谈小学音乐的情感教学
- 上海地铁9号线二期工程总体设计构思
-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信息共享平台研究
- 地铁车辆维修模式的探讨
- 高校音乐教学借鉴和运用研究
- 深圳地铁 2 号线制动电阻设置浅析
- 艺术歌曲对民族声乐的作用
- 客运专线综合交通枢纽中换乘问题的研究
- 《猫》阅读欣赏
- 《燕子》教案3
- 《燕子》片段赏析:生动的五线谱
- 《燕子》课后练习:语言准确性的训练
- 《燕子》同步练习
- 《燕子》课后练习设计
- 《燕子》教案4
- 《燕子》教案2
- 《燕子》作者郑振铎 生平及作品
- 《燕子》教学设计
- 《燕子》语文练习
- 《燕子》说课稿1
- 《燕子》写作特点
- 《燕子》说课稿2
- 《燕子》解析与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