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02
《长城》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根据文意,教材配有两幅图片,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一幅是长城城墙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建议】
1、布置课前收集有关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图片资料。
2、经过自己分析教材,分析学生,我提出自己的教学建议:
⑴ 让学生自己初步读文,理解每一句话,再弄清各自然段的大体意思。
⑵ 教师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学生齐读,让学生填空如下:
这样( )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 )。
让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作者这样说的依据。再一次仔细去默读课文。
⑶ 同学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读出长城的气魄雄伟。
【教学设计】
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去默读课文,看一看作者为什么说长城的气魄雄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学生仔细读文,找出有关的语言。
生: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师:一万三千多里有多长呢大家想过吗?让我们来作个比较大家就明白了。从阳泉到荫营只有12里,13000多里是12的多少倍呢?1000多倍,大家想一想这有多么长啊!
课文中这样的数字很多,学生们可能对这些数字感知得不够清楚,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就能更好地理解长城的气魄雄伟这一特点。
【资料袋】
全长一万三千多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长城始建于秦始皇时期,经过历代的增补修筑,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长城几乎都是明代所建。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这里是长城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达1015米,地势险要,城关坚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登上八达岭长城,极目远望,山峦起伏,雄沉刚劲的北方山势绵延不绝。长城因山势而雄伟,山势因长城更加险峻。“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是古今中外各界人士到北京游览的必到之所,迄今为止,已有包括尼克松、撒切尔夫人等在内的三百多位世界知名人士曾登上八达岭一览这里的山河秀色。
【练习设计】
让我们来当导游来介绍一下长城好吗?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划船
- 我写的诗《甲秀楼》
- 小兔子
- 猫咪
- 滑旱冰
- 我
- 企鹅
- 包饺子
- 玫瑰蝴蝶
- 值日
- 我的奶奶
- 送给幼儿园老师的诗
- 节约用水
- 植树
- 明媚的春光
- 影视广告与视频广告对比研究
- PWFE国际跨界影视娱乐战略 打造《梦幻诛仙2》
-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
- 该生效离婚调解协议既判力的主观范围及于子女(1)论文
- 功夫熊猫系列电影的中国元素
- 高科技发展与专利保护的创新(1)论文
- 信访制度及信访实践再思考
- 知识分子在电影批评中角色的嬗变
- 论我国民法典中的相邻关系立法(1)论文
- 浅谈新媒体浪潮下电视包装的发展趋势
- 中国决策制定过程的三层分析
- 浅析微电影的规制和引导
- 简析加快政治体制改革 完善中国民主模式
- 论发展党内民主的对策思考
- 论公民精神与民主政治
-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四
-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设计一
-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设计一
- 《静夜思》教学设计三
-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设计四
-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设计二
- 《小小的船》第四组教学设计一
- 《四季》第一组教学设计一第一课时
- 《静夜思》教学设计四
- 《静夜思》教学设计五
- 《小小的船》第三组教学设计六
- 《小小的船》第四组教学设计二
-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设计三
-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设计五
-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设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