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8
《将相和》教学设计之十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的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4、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连系。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三个小故事。你们能从标题中看出是哪两个人物吗?(学生自由发言)那么“将”“相”各指谁?“和”又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读文去看看吧!
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
(1)出示阅读提示: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试给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想想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3、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得问题准备组内讨论。
(2)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作标注。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读文,纠词正音。
(2)交流三个小故事所加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学生现在小组内交流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初步解决一部分问题,留出有价值的问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班内交流。
(4)教师同学生共同分类归纳重点问题:
1、完璧归赵
蔺相如为什么要说“这块比上有点儿小毛病?”
蔺相如为什么要让自己的脑袋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秦王没有得到和氏璧怎么会心甘情愿的让蔺相如回国?
2、渑池之会
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3、负荆请罪
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
廉颇至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为什么要脱下战袍,背上荆条?
四、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勾画重点问题答案,为下一节课的汇报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廉颇和蔺相如,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机智和风度。
二、再一次出示重点问题提示:
引导: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小故事?练习多读读,自由结组,解决故事中的问题。
三、围绕“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说说为什么?”这一话题,交流讨论并指导朗读。
(1)蔺相如:机智勇敢;热爱祖国;胸怀宽广;顾全大局;
(2)廉颇:英勇善战;热爱祖国;知错就改;
(3)要求学生想全理由,组织好语言。
(4)指导学生朗读蔺相如和廉颇的相关语句。
重点语句:
1、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的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四、总结
《将相和》中,蔺相如和廉颇使两个同样熠熠生辉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流芳千古,传为佳话,让他们身上的这种优秀品质在我们的身上发扬光大吧!
第三课时
一、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想:廉颇到蔺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
1、学生自己练习说一说。
2、把“负荆请罪”的结尾补充丰满,写一个片断。
3、读习作,师生评议。
二、编排课本剧:
1、选择一个小故事,试演。
2、师生品评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选做)有条件的学生看看表现“将相和”内容的戏曲的录像、录音。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迷人的彩虹桥
- 成长的烦恼
- 反对战争
- 莲文化探秘
- 人人都献出一份爱
- 成长的烦恼
- 莲文化
- 同在一片蓝天下的感想
- 我与电脑
- 大家来赏荷
- 今夜星光灿烂
- 即将绝版的三峡
- “铸剑为犁”雕像之感想
- 我做桥梁设计师
- 成长的烦恼
- 浅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型治理模式
- 浅析小案例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的运用
- 有关情感与声乐演唱的心理探讨
-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传统艺术在现代戏中的体现
- 书籍装帧设计中传统艺术的运用
- 浅谈我国强制措施适用中司法审查制度的构建(1)论文
- 试论对我国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思考
- 试看中国汽车营销的新策略
- 市场营销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探讨
- 论述网络营销理论在个人知名度推广中的应用
- 浅论改革的动力
- 学生伤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一)(1)论文
- 论仲裁裁决司法审查制度的完善(1)论文
- 人身损害赔偿规则的统一(1)论文
- 《想别人没想到的》 训练素材
- 《想别人没想到的》 教师语录
- 《想别人没想到的》 教案讲义1
- 《画杨桃》随堂练习 提高篇
- 《画杨桃》 写作指导及训练素材
- 《画杨桃》随堂练习 巩固篇
- 《画杨桃》 教案讲义1
- 《想别人没想到的》 知识点精析
- 《画杨桃》 考点练兵1
- 《想别人没想到的》 相关介绍
- 《想别人没想到的》 重难点分析
- 《画杨桃》 重点问题探究
- 《画杨桃》 范文习作
- 《想别人没想到的》 教案讲义2
- 《画杨桃》 教案讲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