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2-22
《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今年的7月1日是香港回归十周年纪念日,香港这颗东方明珠回到祖国已有整整十年。同时,澳门回归也有八年之久。香港、澳门这两个游子历经沧桑都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可是,我们的宝岛台湾至今都未真正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但她也在六十年前摆脱了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统治,实现了“光复”,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来到台湾的那所乡村小学,与他们师生共上一堂──《难忘的一课》(齐读课题),看看在那个风云年代的课堂里发生了什么事?
2、读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现在请同学们进入课文,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并做到: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忘的地方多读几遍。
2、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不懂的词语。
3、读读想想:
你解决了哪些疑惑?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并把你问题记录下来。
三、深入阅读,体会情感
1、整理问题:
师收集、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当众朗读。
(简单的当场由学生解决,比较难的留待待会理解课文时解决。)
2、深入阅读:
⑴ 出示思考题: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每次“我”都有怎样的感受?
要求:
① 细读课文,画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哪几次?
② 再读,想一想,每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③ 三读,结合自己的理解试着在旁边做些批注。
请同学们自由学习课文,可独立阅读也可合作学习,解决了这个大问题,你们所提的小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⑵ 学生读文、讨论(师巡视)。
⑶ 汇报交流(从全文整体汇报)。
【教学反思】
以上是《难忘的一课》前半段的教学流程。初看起来,这部分设计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但当时课堂上所发生的让我记忆犹新。比如课始时让学生对课题提出质疑后,要求他们初读课文解决疑惑,进一步提出问题,并把问题整理。这时的个人阅读和小组交流都达到了最佳状态。学生们一改往日被迫读书的状态,都积极主动的参与读书、讨论。而后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其中的几个正好是教师课前预设的突破教学重、难点的问题,如:
1、为什么这位老师第一次写“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时那么吃力,而且是“一笔一画”?
2、为什么他们读这句话时那么严肃认真?
3、我们看到教室里师生在这样认真、这样富有感情的读这句话,“我”也情不自禁地坐下来跟着读,为什么老师和孩子们都不意外呢?
被小家伙们提出来之后,教者也不禁喜上眉梢了。然后,教师顺势让学生再深入阅读,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不是比老师抛出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读书要好得多吗?以下的教学如我所料,出奇的顺畅而又成功。其实,让学生把所有的学习行为化作主动的探究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老师
- 我的家
- 我
- 三八妇女节
- 可爱的小狗
- 校运会
- 拔河比赛
- 我
- 我
- 假如
- 美丽的秋天
- 小狗花花
- 秋天的果园
- 聪明的大白鲸
- 看蝴蝶展
- 电视叙事声画一体论
- 信访制度改革的理论分析和模式选择
- 有效政府的基本逻辑
- 论电影《金陵十三钗》对传统战争题材的超越
- 商业电影价值观的表达对策
- 信息与政策及其制度分析
- 国家政权建设与乡村自治单位——问题与回顾
- 电视文化身份的多维度审视
- 中国传统动画电影的传统文化、艺术元素
- 论中国电视剧的文化策略
- 世纪之交欧洲社会党的变革
- 村民自治:理想制度与现实困境
- 论受害人有过错的数人侵权责任分担(1)论文
- 中国武侠电影中的传统文化观
- 以创新推动电视新闻改革发展
- 《阳光》第一课时教案
- 《兰兰过桥》教案
-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创新教案
- 《影子》第一课时教案
- 《画家乡》教案
- 《荷叶圆圆》 第二课时教案
- 《影子》教案
- 《快乐的节日》教案
-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案
-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案
- 《雨点儿》第一课时教案
- 《小白兔和小灰兔》教案
- 《小小的船》教案
- 《小小的船》教案
- 《画》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