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2-18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相关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2、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能力。
3、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4、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
5、感受音乐之美,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重点、难点】
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疑点】
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和贝多芬弹奏的曲子又什么联系?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重点部分,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前半部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贝多芬听到琴声和穷兄妹的对话。)
二、探究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的5~10自然段,围绕重点段、重点句进行体会,将体会的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加以引导或点拨。
3、班上汇报:
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⑴ 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间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的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了穷兄妹俩的谈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弹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引导:
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姑娘演奏,这一切说明了什么?
(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中,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心地善良。)
⑵ 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位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感动。师讲述“高山流水”的由来,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理解“知音”的含义。
引导:
盲姑娘为什么断定给她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弹得如此纯熟只有贝多芬。)
练习朗读,把握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激动。
⑶ 《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创作出来的?
贝多芬心情激动;当时茅屋里景色美,盖过贫困和凄凉,感染了贝多芬,即景抒情,弹奏《月光曲》。
⑷ 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月光曲》有什么联系?
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正是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
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色变化是乐曲旋律的变化。
(轻缓──增强──激越。)
⑸ 有感情朗读8、9自然段,读出乐曲旋律的变化,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正是他当时激动心情的真实抒发。
三、拓展总结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出示贝多芬的名言: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3、你认为贝多芬是个什么样的人?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板书】
月光曲
听到琴声和谈话
弹一曲赞美
走进
再弹一曲(轻缓──增强──激越)
飞奔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给小队起个名
- 我们班的“怕痒大王”
- 小树伴我快快长
- 汶川地震有感
- 我和我的同桌
- 胆小的我
- 狭路相逢,勇者胜—《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 骄傲的大树
- 我的家乡
- 今天我生日
- 可爱的英英
- 我最喜欢的水果
- 春雨
- 谁是最佳水果?
- 爸爸妈妈的小时候
- 民主的内涵与外延
- 情势变更路径探析(1)论文
- 为情势变更原则辩护(1)论文
- 全球化、民主化与漠视的政治
- 探究中国器乐即兴之美
- 禅宗的美学智慧——中国美学传统与西方现象学美学
- 平等的民主观与自由的民主观(上)
- 试论死者人格利益与亲属身份权益关系(1)论文
-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面面观
- 超越主体论文艺学—新整体论文艺学论纲
-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国际体制理论
- 罗大佑就是我们自己
- “反思十七年”与中国戏剧的当代发展
- 中国传统伦理审美谐和论
- 论精神病人的离婚诉权保障(1)论文
- 《夏夜多美》教学设计之五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二
- 《夏夜多美》
-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十一
-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十
- 《夏夜多美》教学设计之四
-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十二
-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六
- 《失物招领》教学设计之四
- 《古诗两首》
- 《荷叶圆圆》第二课时
- 《夏夜多美》教学设计之二
- 《荷叶圆圆》
-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八
- 《夏夜多美》教学设计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