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02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猜字激趣:
课件出示“老”字。
这个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谁来说说看。
《说文解字》中也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告诉了我们“老”的本义。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揭题读题。
2、自学课文:
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⑴ 认读生字词语。
⑵ 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① 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板书:
离世
② 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板书:
过世
③ 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④ 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板书:
再也出不来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交流点:
⑴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⑵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⑶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
⑴ 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
⑵ 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 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⑶ 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三、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2、集体交流: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老农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
小结: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会老吗?
⑴ 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⑵ 交流练笔内容。
⑶ 总结课文:
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四、积累拓展
1、赏读课文,摘抄自己欣赏的词语、句子、段落。
2、阅读相关文章。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有趣的含羞草
- 老师的目光
- 愉快的课余生活
- 课余生活
- 考试感想
- 我的妈妈
- 第一次学打字
- 秋画
- 我最喜爱的动画片
- 爬山
- 海边之旅
- 学游泳
- 大自然的声音
- 参观烈士陵园
- 梅花鹿
- 隐私权的经济分析_经济法论文(1)
- 试论票据抗辩及其限制_经济法论文(1)
- 雇工致人损害归责理论研究_经济法论文(1)
- 试论上市公司同业竞争与关联交易问题_经济法论文(1)
- 关于我国破产债权人问题的探讨 _经济法论文(1)
- 变动成本法的历史沿革、意义与作用 _经济法论文(1)
- 后“物权法草案”时代的争议_经济法论文(1)
- 浅议船舶留置权_经济法论文(1)
- 信用证交易独立于基础合同的仲裁条款_经济法论文(1)
- 论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中的利益冲突 _经济法论文(1)
- 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_经济法论文(1)
- 承租人优先购买权问题探析_经济法论文(1)
- 反垄断法应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终极目的_经济法论文(1)
- 当前劳动争议案件的特点、原因及解决对策_经济法论文(1)
- 网络搜索引擎与帮助侵权_经济法论文(1)
- 《夏夜多美》教学设计之五
-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之二
- 《要下雨了》第一课时
- 《荷叶圆圆》教学设计之二
- 《要下雨了》第二课时
-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七
- 《小壁虎借尾巴》
- 《要下雨了》
-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三
- 《荷叶圆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荷叶圆圆》
-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之八
- 《荷叶圆圆》第一课时
-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五
-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十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