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9、我国古代的车马

9、我国古代的车马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02

9、我国古代的车马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按一定的顺序运用举例、引用的说明方法,有根有据地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2、了解一些古代文化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引文较多,引用时又各有特点,应重点加以分析。par 2、难点: 对古代车马知识的了解。

三、教学时数:

自读课文,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

解题:

本课选自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下册(第一分册)古汉语通论(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识(四)中的第二篇(P983),原题车马。

为什么说“古代的车马”而不说“古代的马车”,也不说“古代的车和马”呢? 本课介绍的固然是古代的“车”,但这种车同现代不同的地方是: 必须套马来拉。而当时的马也就是专用来拉这种车的,即所谓“没有无马的车,也没有无车的马”,“所谓御车也就是御马,所谓乘马也就是乘车。”可见,那时的马和车是一个整体。如果用“马车”一词,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偏正短语,以为作者重点介绍的是古代车的一种,即马拉的车,而不介绍其它的车。若用“车和马”,又明确地表示了两个并列的概念,不符合古代的实际情况。足见作者用词表意的准确。

在《古代汉语》“凡例”中说明了“通论”的内容,在于介绍“名物典章制度的基本知识”。就其文体而论,应该属“说”、“解”一类。所谓“说者,解也,述也,解释义理而以已意述之也”;“解者,亦以讲释解剥为义”。完全用的解说的方法,即我们现在说的说明文。

《我国古代的车马》正是这样一篇典范性相当强的介绍我国古代名物的说明文。它以说明事物的基本特征出发,不仅清晰地说明了车马的沿革,而且也说明了一些与车马有关的词的含义,典型丰富,考证翔实,根据确凿,富于科学性与条理性。学习本文不但能丰富古代文化知识,开阔眼界,从一个侧面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文物,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而且从字里行间中体会到文章所表现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作者简介:

王力,又名王了一,我国当代著名的汉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教授。曾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专攻实验语言学。回国后,在大学边任教边搞科研。现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语言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中国音韵学》、《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纲要》、《诗词格律》等。多年来在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方面也作出了很大贡献,他前后翻译的世界名著有几十种之多,如小仲马的《半上流社会》、左拉的《小酒店》、都德的《沙弗》等,另外还写了大量有关语言学方面的论文。本文结构:

一、战国以前,车马有相连的关系。(1--2节)

二、车马的各个组成部分。(3--10节)

三、乘车和驾马。(11--13节)

四、战国时代始有单骑。(14节)

课文分析:

一、言之有序,条理明晰。

从全文来看,文章说明车马的特征及其发展,说明的顺序是: 先从横的方面说明“车马并举”这一基本特征,这是重点,然后再从纵的方面说明使用马的过程。

说明“车马并举”先作必要的交代,再概括说明: 车的分类( 马车与牛车,后者只作交代 ),马车的具体构造(这是重点中的重点),乘车的规矩,驾车时马的调配,并简单交代车马若干装饰附件。

说明使用马的过程: 战国以前是拉车用的;六国之时始有单骑;到了战国时代,骑马之风渐盛。(详见下表)

第一部分:车马的关系。

古书

车马并举

战国

御车 御马

以前

车马相连

即 马千驷=车千乘

乘马 乘车

骈、骖、驷

车的

马 小车 出行、作战

分类

牛 大车 运货

第二部分: 马车的构造。

绥、倚 、轼、盖(立乘)

辋、毂、辐(辐辏)

辖( 、 )、軎、( )轨(轨辙)

两根 直木 大车 轭

↓ ↓ ↓ ↓ ↓

单根 曲木 小车 衡

第三部分:乘车与驾马。

乘车

乘 车

中御者

左尊者

右陪乘(骖乘、车右)

兵 车

中主帅

左御者

右车右

一般兵车

中御者

左甲士持弓

右甲士持矛

驾马

服(中间) 左 骖 右

贵族车马若干附件

第四部分: 车马关系的变化。

战国以前

不单骑(车马相连)

战国中期

始有单骑

战国以后

骑马之风渐盛

二、引经据典,有详有略。

本文采用引用说明的方法,引用古书十八处。从先秦的《诗经》、《论语》《左传》直到唐代王勃的作品,时间跨度为两千年。在引用时,有的只引用,不说明;有的引用后略加说明;有的引用后详加说明。引用包括了两种形式:1、直接引用,即直接引用古书上的叙述作为印证,如举例说明“车马并举”就引用了《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和《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撼。”充分地印证了“车马”确实是“并举”的。

2、结合解释的引用,在引用经典时,恐语焉不详,引起误解,而进行了必要的解释。如说明“驾四马为驷”,引用《论语·季氏》“齐景公有马千驷”继之以解释,这不在于说他有四千匹马,而在于说他有一千乘车。这样,便使读者能从“车马并举”的特点来理解“驷”的含义。

本文引证有十处未加以说明,其中《诗经·唐风·山有枢》、《论语·公冶长》在于证明古书上常常车马并举。《左传·隐公十一年》“公孙阏与颖考叔争车,颖考叔挟 以走”,是说拿走 这辆兵车(小车)就不能驾驶,证明 是用于小车的。《论语·卫灵公》“在舆则见其侍于衡也”,“在舆”是指乘着小车。另外六处为《老子》、《淮南子》、《论语·为政》《左传·宣公二年》、《楚辞·国殇》《滕王阁序》,这些例句本义是所要说明的意义,所以不用说明。一句话是为了证明某一点,所以不必用说明。

作详细说明的例句有《诗经·邶风·匏有苦叶》,因为轨有歧义,前一个相当于軎的意义,不为人们所知,所以对“济盈不济轨”一句要详加解释。后一个相当于辙的意义,但和车马的构造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引“今天下车同轨”而详加解释。引《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的故事,提出两种观点: 孔颖达认为这个春秋末期 (鲁昭公二十五年系公元前514年,战国前38年)仍不单骑,刘炫认为这正是单骑的开始,也就是单骑开始不早于春秋末期。苏秦的话是对当权不久的赵肃侯说的。赵肃侯在位的时间为公元前349--326年。“车千乘,骑万匹”,马数远远超过车数,所以战国中期确实有单骑了。为了说明情况,所以就详加解释了。

凡经过说明,就能使人理解的,就不举例。例如什么是舆、 、 、轴等。一经说明了,就没有举例。有三种情况非举例不可:1、非有例证,不足以使人信服。例如“古书上常见车马并举”,就必须举例,而且举一个还不够。 2、一个词有两种意义,不举例就无法说明,如轨。一种事物有两种名称,如辕与 , 与 ,也要举例说明。 3、举例更能加强说明效果的,如举《淮南子》的一句话说明辖的重要。

总的说来,文章在举例中,无论引用古书或典故,或详或略,对于说明事物的基本特征,都是切实有力的,毋庸辨驳地证明了它们的确凿性,这就相当清晰地表现了文章说明事物的科学性。

作业 :

[思考和练习]: 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们的校园
美丽的校园
我和书
一件感人的事
我那“叽喳”妈妈
学跆拳道
课间十分钟
一次有趣的实验
电脑的自述
我的老师
如果遇上“狼”,怎么办?
评选活动演讲稿
魔国
我和凡卡比童年
如果时间倒流
试析大学生“村官”的创业项目选择与管理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艺术探析
试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试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浅谈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党建工作
试论高校教职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试析艺术设计专业采风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浅谈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主体及其创新
浅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
关于独立学院“准军事化管理与教育”探索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学分析
对于创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的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校学生干部“自我发展”之我见
简析“首因效应”与大学生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
浅谈学生工作模块化管理模式的初步研究
《智取生辰纲》环境描写的作用
《智取生辰纲》学法导引
《智取生辰纲》教学反思
《智取生辰纲》学法指导
《智取生辰纲》知识延伸
《智取生辰纲》教学反思
《智取生辰纲》古今异义词
《智取生辰纲》艺术特色
《智取生辰纲》核心知识
《智取生辰纲》阅读指导
《智取生辰纲》教学反思
《智取生辰纲》教学反思
《智取生辰纲》词义辨析
《智取生辰纲》结构分析
《智取生辰纲》学前导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