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4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
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研究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迷吧。 二、整体感知 把握全文 (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来理解全文)
1、四人一组讨论寻找你认为能表现文章行文脉络的疑问句,并加以整理。
2、以小组为单位追寻上述问题的答案。
3、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三、 探究阅读 融会贯通
只要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怀。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梅”和“柳”意象。
1、赏“梅”诗 品梅之意象
诗一: 早梅 诗二: 山园小梅
齐己 林逋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惟有暗香来。
2、赏“柳”诗 品柳之意象
诗一: 咏柳 诗二: 垂柳
贺知章 唐彦谦
碧玉妆成一树高, 绊惹春风别有情,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世间谁敢斗轻盈。
不知细叶谁裁出, 楚王江畔无端种,
二月春风似剪刀。 饿损纤腰学不成。
诗三: 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 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 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 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 青楼扑酒旗。
四、 自主研究 拓展延伸
1、除了上面讲到的“梅”“柳”之外,古诗中还有很多具有特点意象内涵的事物,请同学们想想看,写出来,然后再概括一下它们各自的暗示性内涵。
(意象分别有枫叶、菊、松、桥、水、草、花、马、门、柳絮、竹、舟、亭、酒、风、剑、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内涵相对集中而且在古诗中较多见的来)
总结: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林先生没有摆出那种“理论”的面孔来吓唬读者,没有故弄玄虚地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让我们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了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了诗歌的殿堂。
五、布置作业 :
同学们可以以古诗歌中常用的物象为例如:松、竹、菊、兰等进行有目的的诗歌鉴赏,仔细体味诗歌的精妙。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渠清如许
- 咀嚼“桑提亚哥”——读海明威《老人与海》
- 沟通,勿轻语言
- 语言与沟通
- 情感—认知—文化
- 语言—沟通的加速
- 转折
- 语言,人类的骄傲
- 跨越语言障碍筑起沟通桥梁
- 水的凝重 山的沉稳
- 绝不妥协的鲁迅
- 远逝的风筝 远逝的梦
- 此时有声胜无声
- 壮哉,猛士!
- 我爱唐装
- 土地整理规划中水土资源平衡分析探索与实践
- “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竣工验收鉴定书
- 2011年防汛脱险工作方案
- 水文测验面临的新问题及其对策
- 堤坝滑坡
- 梁北煤矿水土流失预测研究
- 开发建设项目弃渣场设计及防洪问题
- 浅议洞庭湖水文测验
- 新农村建设饮水方案尝试
- 安丘市四库灌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水文水资源数据走向共享
- 生活饮用水硬度软化的研究
- 全球变化与水文科学新的进展与挑战
- 三峡二期厂坝工程帷幕灌浆设计与施工
- 棉花膜下滴灌根系发育规律的研究
-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二
- 《花的勇气》美文欣赏 责任
- 《花的勇气》随堂练习 提高篇
- 《永生的眼睛》考点练兵 积累篇
- 《花的勇气》老师语录
- 《乡下人家》老师语录
- 《永生的眼睛》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 《花的勇气》趣闻故事
- 《花的勇气》重难点分析
- 《花的勇气》重点字词分析
- 《永生的眼睛》趣闻故事
- 《花的勇气》美文欣赏 爸爸的味道
-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一
- 《花的勇气》随堂练习 巩固篇
- 《永生的眼睛》考点练兵 阅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