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第二十三课劝学(节选)..
一、教学目标 :
1、了解荀子其人和思想的主要点;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语和句子;
3、领会文章的论证层次和论证方法;
4、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论证层次和方法;
难点:比喻论证——比喻的本题和喻体,所要论证的道理,如此论证的效果
当堂背诵课文——如何快速有效的背诵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
自读法
练习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先秦儒家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的文章《劝学》。学习这一课,我
们要完成三个任务:掌握文章涉及到的文言词语和句子;弄清文章所阐述的观点及阐述观点的层次、方法;背诵课文。
2、题解
1)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人物。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孔子为孔圣人,孟子为亚圣)。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孟子强调施仁政、行王道,强调以礼治国、民贵君轻;荀子强调“法后王”,主张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荀子是韩非子的老师,他承认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实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2)《劝学》这篇文章是专门谈学习的,与孟子的政治思想关系不大,本文节选了《劝学》的一部分,但结构完整,条例清楚,说理生动而透彻,对学习和做学问很有现实意义。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诵课文,正音:已、有-又、槁暴、参、知-智、生-性、跬、锲、
2)学生朗诵课文,思考:“劝学”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采取什么表达方式?中心论
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去论述中心论点的?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该环节解决阴影部分即可,即不做具体展开)
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内容和形式。
4、具体研究文言现象和论证结构、方法
1)第一段:已、停止。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语言简洁,不枝不蔓。
2)第二段:中、有-又、金、砺、参、知-智。
以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却比蓝草更蓝,冰是水结成的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经过木匠的加工就可以成为符合需要的圆形,金属刀剑经过磨刀石的加工就可以变得锋利等比喻,说明人只有通过学习才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才能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只有博学才可以智慧、明达,行为端正无过错。论证了学习的意义。从论证方法来看,属于比喻论证。
3)第三段:彰、假、舆、绝、生-性。
以登高而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为喻,说明人合理利用外物就可以办成原本办不到的事情。比喻暗含的道理是:学习可以使人增长知识,弥补自己的不足。因此,这一段是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论述学习的作用。
4)第四段:焉、跬、步、无以、驾、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除过蛇和黄鳝的洞穴,就没有可以托身的地方)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积跬步致千里、积小流成江海德比喻都强调了日积月累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骐骥和驽马的对比、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的对比都强调了常年坚持的重要性;蚯蚓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螃蟹却非蛇鳝之穴无以寄托都强调了用心专一的重要性。本段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
5)总结:纵览全文,论点鲜明,论证层次清晰,比喻的论证方法灵活生动,结构非常明了。另外本文的语句整散结合,语势铿锵有力,逻辑严密,雄辩而富有说服力。这都是文章的特点。
5、引导学生背诵课文。
学生以板书为提示,按照顺序,个个击破。
6、课堂练习:
课后二、三题。
六、教学反思: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同学
- 一份特殊的礼物
- 脚
- 我们班的颁奖仪式
- 难忘的网友
- “老妈”名言
- 班长应该得多少分
- 爸爸的眼睛
- 地震中感人的故事
- 这就是我
- 小S历险记
- 曹操的魅力
- 瞧,我那个快乐的搭档
- 妈妈的爱
- 我的大妈
- 诗词叠字的艺术魅力论文
- 关于中国人的企业家精神论文
- 如何实现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技术的良好结合论文
- 银行理财业务风险及其防控和监管论文
- 浅析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
- 当前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及其研究进展论文
- 研究高等教育质量现状问题
- 分析租赁合同中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
- 分析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
- 敦煌判文残卷中的唐代司法建议初探论文
- 论企业商事信用缺失的民商法规制研究
- 浅析市政工程中的环境保护
- 浅论《骆驼祥子》“说”与“写”的民间叙事艺术
- 研究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反馈机制
- 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现状分析与启示论文
- 《散步》教案设计
- 第5课伤仲永教案设计(新课标)
- 《木兰诗》教案
-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案(论坛帖)
- 皇帝的新装
- 《风筝》教案设计
- 《皇帝的新装》教案设计
- 23.《登上地球之巅》 24.《真正的英雄》
-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案设计
-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设计
- 《山市》教案设计
-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
- 社戏
- 《诗两首》教案设计
- 《女娲造人》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