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背影》有关资料:《读朱自清〈背影〉》

《背影》有关资料:《读朱自清〈背影〉》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背影》有关资料:《读朱自清〈背影〉》

这几乎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自来论之者众矣。但是,我总觉得,还有许多话要说,所以写了这一篇短文。

从艺术性来看,这一篇文章朴素无华,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这是朱自清先生一贯的文风,实际上用不着再多费笔墨,众多的评论家,在这一点上,意见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至于思想性,则可说的话就非常非常多了。我个人认为,有一些十分重要的话,过去并没有人说过,不能不影响对这一名篇的欣赏。

要想真正理解这一篇文章的涵义,不能不从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的历史谈起。什么是中华文化的精义呢?几乎言人人殊,论点多如牛毛。但我认为,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先师陈寅恪先生在《王观堂先生挽词》的《序》中说:“吾中国文化之定义,见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者。”《白虎通》的“三纲”,指的是君臣、父子、夫妇;“六纪”指的是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这些话今天看来未免有点迂腐,也不能说,其中没有糟粕,比如“夫为妇纲”之类。至于君臣,今天根本没有了,但是国家与人民却差堪比拟。总之,我们应取其精髓,不能拘泥于字面。

无独有偶,我偶然读到香港著名学者饶宗颐教授的一篇访问记。饶先生说:“中国文化所以能延绵数千年,仍有如此凝聚力量,实乃受两个因素所驱使,一是文字,二是纲纪,即礼也。依我多年所悟,中华文化的特点,是在儒家思想中的‘礼’,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学问,这个关系就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要明是非,方能取得‘和’,所以《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

饶先生的意见同陈先生几乎是完全一致的。这两位哲人实在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今天,我们在国内讲“安定团结”,在国际上我们主张和平,讲“和为贵”。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都需要一定道德伦理的制约,纲纪就是制约的手段。没有这个手段,则国将大乱,国际间也不会安宁。打一个简单明了的比方,纲纪犹如大街上的红绿灯。试思:如果大街上没有了红绿灯,情况将会何等混乱,不是一想就明白吗?

我仿佛听到有人提抗议了:你扯这么远,讲这样一些大道理,究竟想干什么呢?

我并没有走题,而且是紧紧地扣住了题,《背影》表现的就正是三纲之一的父子这一纲的真精神。中国一向主张父慈子孝,在社会上,孝是一种美德。在历史上,不知道有多少皇帝标榜“以孝治天下”,然而,在西方呢,拿英文来说,根本就没有一个与汉文“孝”字相当的单词,要想翻译中国的“孝”字,必须绕一个弯子,译做Filial Piety,直译就是“子女的虔诚”。你看嗦不嗦!

这一字之差,有人或许说这是一件小事。然而,据我看,这却是一件大事,明确地说明了东西社会伦理道德之不同。我只说我们的好,不说别人的坏。西方当然也有制约社会活动求得安定的办法,否则社会将不成为社会了。我们中国的办法就是利用几千年传下来的文化,特别是其中的精义纲纪的学说,来调整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得到调整,则社会安定也就有了保障。再济之以法,那么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我觉得,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篇名文所蕴涵的真精神。若只拘泥于欣赏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则眼光就未免太短浅了。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秋天
愉快的国庆节
大扫除
春游
一件小事
由我做主
我会飞了
放风筝
可怜的胶擦
小猫黑黑的秘密
大扫除
夜晚的故事
摔跤比赛
最难忘的一件事
试论基于服务“三农”的农村职校校企合作的思考
关于本科高职发展中对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探析
关于农村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路径探究
试论“顶岗实习—准就业—就业”模式的实践
试析对新形势下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浅析高职单招“职业潜质评估”模式的探索
试析德国职业教育资助制度的三大支柱
试析对当前高职创业教育实践的思考
关于拓展高职毕业生就业途径的探索
试论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
关于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远程教育发展探析
关于适应、成长和可持续:当下成人教育的自然历史特性
关于对专业化背景下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发展的探析
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研究
简论台湾高等技职类大学的学生工作对高职院校的启示
《采薇》教学设计
《氓》教学设计
《氓》教学设计
《氓》教学设计
《采薇》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词语解释
读写结合教《氓》
《氓》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问题探究
《氓》教学设计
《采薇》教学设计
以《氓》的教学为例谈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发现和创新”
《采薇》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杂谈
《氓》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