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6
《化石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一课时教读。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在课前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走访有关专家,请教生物老师,或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有关古生物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教师在备课前,也要搜集一些有关资料。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将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化石图片或文字资料,拿出来展示一下,然后放在桌子左上角,以备“拓展延伸”环节使用。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骸骨、乌有、裹藏、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2、朗读
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
(1)各自练读。
(2)让部分学生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就诗歌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1、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1、2节,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节,肯定生物进化理论,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节,化石中“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科学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条件;第5节,经过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由低级逐步想高级发展;第6节,赞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第7节,通过化石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
2、请你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这样写,有放有收,前后照应,使全诗结构完整。
3、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全诗共4个“你”字,其中三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大自然。
四、拓展延伸
1、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明确:诗歌的第3、4、5、6节都是化石说的话。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2、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图片或文字资料,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人到讲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组有特色的图片,并作简要的解释。
五、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写一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文章,字数要求在600字以上。
【本教案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所以我在教读本文时,一方面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逐步理解诗歌内容,并细心体会诗歌的鲜明节奏,和谐声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另一方面又将学生的目光从诗歌本身引向古生物学和古生物考古学,以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能积极感悟自然感悟自然科学。第三,在教学过程 中,学生能够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这就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感谢有你
- 感觉真好
- 要是文具能听懂我说的话
- 我的爸爸
- 我的自画像
- 介绍自己
- 找春天
- 我改了一个坏习惯
- 我知道天为什么下雨
- 奇妙的动物世界
- 我的宠物--坏坏
- 我发现了一个秘密
- 自我介绍
- 我的家乡真美
- 蜻蜓和蚂蚁(续写)
- “大柴”、“金钟”我之观
- 残酷戏剧让剧院成为教堂 ——李春喜对话查明哲(1)
- 交通工程试验检测现状与解决对策
- 浅谈声乐艺术的二度创作(1)
- 我国高铁工程投资控制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对于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探析(1)
- 浅谈高铁工程项目管理的五项因素控制
- 张伯苓的“教育戏剧”观念及其现实意义(1)
- 木兰故事·中国形象·他者言说(1)
- 听不清的切分音(1)
-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创新意识和方法(1)
- 作家性别与戏曲创作(1)
- 一次失败的跨学科研究——也评苏力的《窦娥的悲剧》(1)
- 亟待抢救保护的羌族戏剧文化遗产(1)
- 皇家戏剧的舞台艺术(1)
- 《一分钟》
- 《欢庆》第二课时
- 《北京》教学设计之二
- 《我们成功了》教学设计之二
- 《欢庆》
- 《看雪》
-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之三
- 《北京》
-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之五
- 《一分钟》教学设计之二
- 《北京》教学设计之三
- 《北京》教学设计之四
- 《看雪》教学设计之二
- 《坐井观天》
- 《我们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