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课堂上的“艺术人生”——感受特级教师于永正

课堂上的“艺术人生”——感受特级教师于永正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7-11

课堂上的“艺术人生”——感受特级教师于永正

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于老师的魅力,那种挥之不去的教益给我自身的教学以诸多启示。

当脑中不断再现于老师讲授<全神贯注)的精彩片断时,我决定就我的视角、我的体会试着走近于老师,走进他那精彩课堂……

一、尊重赢得尊重

纵观于老师的课,不难发现,他始终将学生摆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答案,即使是有误的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用他特有的“于式引导法”进行恰当引导,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导向正确的一面。从语文教学上看,学生在于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了正确答案;但就一个学生的发展来看,于老师为学生赢得的是对自身的肯定。所以说,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再思考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任何事情都是相互的,尊重学生的教师同时也会赢得学生的尊重,所以学生们都打心里喜欢于老师,喜欢他的课,喜欢他独特的教学方式。这种“尊重”也使得于永正老师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尊重”的长者。

二、幽默的语言——课堂的“佐料”

如果将一堂语文课比作一碗方便面,那么幽默的语言就如方便面的“佐料”,给整堂语文课加入了无穷的滋味。

我们不妨从一个课堂片段中来领略于老师作为“幽默语言大师”的魅力。

《狐假虎威》片断:

师:是的。“扯着嗓子说”的“扯”懂吗?(老师边说,边用双手做了个“拉”的动作。)

生:是拉的意思。

师:不错,“扯着嗓子”中的“扯”是拉什么呢?

生:拉嗓子。(笑声)

师:把嗓子拉长?(说着,双手做了个拉喉咙的动作。)这能受得了吗?(众笑)

想一想,是把什么拉长?读一读就知道了。

(学生朗读第二节)

于老师的“课堂幽默”不仅让学生轻松掌握了知识,而且还一点点地形成了一种内在的东西——一种从于老师身上感染到的幽默气质。

三、讲台——另一种“舞台”

于老师将“三尺讲台”变成“舞台”,将课文中难以理解的抽象的内容演化为一种“表演”,使老师和学生扮演课堂特定剧本中的演员,从而在表演中获取更直接、更深刻的知识。

《草》是白居易的名作之一,赞美了草的顽强的生命力。学过课文之后,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于老师又设计了一个经典的检查环节。用戏剧语言形容的话,即第一幕“于老师扮演某学生的妈妈”,主要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第二幕“于老师扮演某学生的哥哥”,以“哥哥”记错作者为“李白”,来检查学生对作者的了解;第三幕最有趣,“于老师扮演某学生的奶奶”,并事先提醒学生”奶奶没文化,耳朵有点聋”,由这样的奶奶提出“那么多的花儿不写,干嘛写草呢?”和“一岁一窟窿”的误解,从而检查学生对诗歌诗句和主题的理解。并在最后以“奶奶像你这么大时候,哪有钱上学呀”的感慨形成今昔对比。

四、粉笔——描绘五彩课堂”

有人说,语文教师不是演员,但应该有演员的素养;语文教师不是诗人,但应该有诗人的气质。于老师不仅有演员的素养、诗人的气质,还具有画家娴熟的绘画技巧和创造力。

如在教学<壁虎)和<翠鸟)时,根据书中的描述一步一步用粉笔勾勒壁虎和翠鸟的外形,这就比指着挂图一部分一部分地介绍更形象,也比多媒体来得亲切,因为学生感受到的是于老师的整个创作过程,而且这种过程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活生生的。

传统的语文课上,学生只是“守”在位置上听老师传授知识。而在于老师的课上,却能经常置身于精心设计的戏剧表演,这样直观形象的课不仅可以让深奥的知识浅显化,而且还能让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更深刻、更难忘的印象。

于老师用他的人格魅力、独特的教学方式向他的学生、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展示了他作为特级教师的”艺术人生”。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小猫和小兔的故事
做金工
农村的胡同(二)
班主任不在的时候
小猫和小兔
课后
小羊的生活
两只小猫去钓鱼
溜冰
烹饪
“小当家”做饭
青蛙申冤
灯光球场
学跳绳
读《雷锋的故事》有感
评析《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的西方文化内涵
汉英谚语反映不同的宗教思想与观念
不同宗教思想在英汉谚语中的折射
哈姆莱特的宗教思想和他的悲剧
浅谈美国法律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浅谈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及借鉴
论析20世纪西方的文化批判
西方文化理论视域与中国当代文化构型
从中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看科举制的兴衰
浅析哥特亚文化的发展
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
论阿多诺美学的人本主义思想
西方节日本土化中的国人文化心理分析
西方文化与英语学习之关系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特级教师罗易的一堂公开课
《诗两首》有关资料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哀怨的自白──重读《再别康桥》
戴望舒简介
“再”读《再别康桥》
轻盈飘逸 情景交融──解析《再别康桥》的意境美
教师只讲十五分钟──特级教师罗易执教《沁园春·长沙》评述
《沁园春·长沙》教学案例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沁园春·长沙》教学案例
徐志摩简介
《再别康桥》的女性情结
我教《沁园春·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