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19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回乡偶书
〖教学目标〗
1、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⑴ 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 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1、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2、检查反馈:(课件)
⑴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齐读生字新词。
⑵ 指名读诗、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
分组读诗。
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⑴ 指名读。
⑵ 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
⑶ 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⑷ 师归纳,生质疑。
⑸ 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⑹ 指导朗读: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⑺ 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⑴ 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⑵ 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⑶ 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⑴ 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⑵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⑶ 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⑷ 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4、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出示课件,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四、表演想象,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学得真起劲,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提示:如果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1、分角色试练表演:
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
2、齐背古诗,并边背边想象情景。
五、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让生找出本诗的生字,并看看要怎么正确书写。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自主选择,培养能力(任选一题)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到作业超市去逛逛,然后你们选拔自己喜欢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题。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3、自编故事,再与伙伴交流。
赠汪伦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品渗透的感情。
2、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
3、背诵、默写本诗,并改成现代文或尝试写诗。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课前准备〗
课件、音乐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系统归纳,温故引新
上课伊始,出示李白画像,接着提问从入学到现在你们都学过李白的哪些作品?课外还读过他的哪些诗?自然引出新课。这样,便将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起来,对李白诗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小结。
二、学法迁移,自读自悟
首先,指导学生根据文中注释及字典讲解词义,然后运用以前学过的“连词解句意”、“调换词序解句意”等方法理解诗句。同时把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标注出来,最后上台汇报自学情况。抓住“踏歌”这一学生难于理解的词语,通过两组节奏不同的儿童歌曲帮助学生领会”踏歌“的艺术形式。
三、资料补充,突破难点
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要想体味其深层内涵,必须填补其中空白,充实完善诗歌的内容。这样才能进一步体会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因此,教师需在此处安排一段小插曲,请学生屏幕阅读,同时配乐: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已听说汪伦是一个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
然后提问:“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一种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用什么关联词来表达更为合适呢?(即使……也……,哪怕……也……,就算……也……,纵使……也……)
2、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做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全村人踏歌送行,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感动呢?那么,用什么样的句式来表达这两句诗的意思,才能更好地表现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可改为感叹句、反问句、设问句。)
3、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吗?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行连起来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这样说?
四、情境表演,时空延伸
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叶扁舟停岸待发,大诗人李白雄姿英发,风流倜傥。这时请学生选择合作伙伴,自由表达。
鼓励学生把自己融入情境之中。说真话,表真情。如:“李白兄且慢走,今日一别不知何时相见?”“汪伦兄,请留步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五、名诗诵读,课外延伸
1、人生自古伤别离,古代的离别诗或缠绵凄婉,或开朗豁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
无论以什么送别,都有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板书设计〗
赠汪伦
李白 深情厚谊 汪伦
踏歌声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自画像
- 我和妈妈扳手比赛
- 多功能妈妈
- 我的妈妈
- 我的爸爸
- 我的爸爸
- 我的妈妈
- 自我介绍
- 打针
- 我的爸爸
- 我的小表弟
- 想念您,外公
- 自我介绍
- 野生动物园
- 妈妈,我错了
- 宽带化――电信发展的必由之路务
- 电子商务影响传统会计的十个方面
- 互联网对税收工作的七个影响
- 建瓯电话网优化的探索
- 实现桌面地理信息系统ArcView和VB5应用程序之间的通讯
-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规范
- ASP.NET的网站新闻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暂行规定
- 基于耦合度的分布问题研究
-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如何书写毕业论文
- 计算机毕业设计论文目录样本
- 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
- 论国家信息化战略
- 税收面临网上贸易的挑战
-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
- 论合同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 网络新媒体下律师的言论表达界限分析
- 外商投资房地产法律规制的反思与重构
- 刑事案件证人拒绝出庭作证之原因与对策探析
- 故意伤人(未遂还是故意伤害?
- 公众视野下的职务犯罪侦查权问题
- 对我国农村房屋买卖合同效力的探析
- 律师事务所风险防控研究
- 分类管理下的检察人员选拔制度设计
- 论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法律保护
- 法律意识形态的价值属性分析
- 企业合同风险管理研究
- 刑法保护企业法人财产权的特点及疑难问题分析
- 轻伤害案件中的刑事和解问题
- 交通事故伤残等级重新鉴定90例分析
- 《雨点儿》教学设计六
-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六第二课时
-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七
- 《雨点儿》教学设计四
-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一第一课时
-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五
-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一第二课时
- 《雨点儿》教学设计五
- 《雨点儿》教学设计一
-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四
-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三第一课时
- 《雨点儿》教学设计三
- 《雨点儿》教学设计二
-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六第一课时
-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三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