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藤野先生》写作特点

《藤野先生》写作特点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藤野先生》写作特点

1、形散而神聚:

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所谓形散而神不散,即从形式上来看,十分自由,天南地北,历史地理,国内国际,驰骋自如。但是,优秀的散文又总是不拘一格而中心突出,富于变化而主题集中,灵活多样而线索分明,纵横开合,随意驱使,都紧紧围绕一个思想。《藤野先生》一文正是这样。

这篇散文,从所写的时间来说,自1904年在仙台医专的生活到1926年在厦门大学的工作,20多年;从所写的内容来看,有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情况,有医专的学生生活,有国内有国外;从写作手法来说,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真是写人则栩栩如生,记事则娓娓动听,状物则身临其境,抒情则感情奔涌,议论则尖锐泼辣。

全文三个部分,层次井然。第一部分写“我”对清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无所事事,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的腐败生活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那末别的地方如何呢?文章过渡到第二部分,着重写作者在去仙台途中见闻及仙台医专的生活。赴仙台途中,作者特地点出“日暮里”与“水户”两个地名。这是为什么?因为“日暮里”,望文生义有日落西山暮色降临之感,与当时“风雨如磐暗故园”的祖国现状吻合,触景生情,记忆尤其深;至于“水户”是明末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之地,朱先生是浙江余姚人,颇有民族气节,明亡后进行反清宣传活动,事败后长居日本讲学,这当然又对鲁迅先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鲁迅去日本是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这种爱国主义思想强烈地表现在对两个地名的记忆中。鲁迅离开东京到没有清国留学生的仙台医专学习,正是体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作者在仙台的住宿吃饭,虽然受到优待,但毕竟十分艰苦,然而他不怕蚊虫叮咬,

不怕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坚持学习,这不也表现了作者为了寻求救国真理而发奋学习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品质吗?

文章的第二部分着重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藤野先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对作者无微不至的关怀,激发了作者学习的积极性。当作者在课堂上经受了一场“参观枪毙中国人”的“盛况”之后,便当机立断,决定弃医从文了!“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呐喊·自序》)学医是为了救国,弃医从文也是为了救国!

可见,爱国思想,象一条闪光的红线,贯穿在作者的一举一动之中,全文也正是用这条红线把各种各样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的。

文章的第三部分写作者离开仙台以后直到写作本文时的一段生活,着重写了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影响和鼓舞作用。还是写作者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形散”是指内容的丰富性,手段的多样性;“神聚”是说中心突出,主题鲜明。本文充分体现了散文写作的这一特点。

2、开头与结尾: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写文章亦然。一篇好的文章常常从开头就能深深地吸引着读者。其开头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开门见山也好,概括集中也好,但必须与全文所表达的主题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开端是事情成功的一半,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因此,我们说《藤野先生》的开头是包含着作者极大愤慨、失望、不满、厌恶等深沉感情的概括式开头,既总括了文章一、二两节的内容,又为下文的展开作了很好的伏笔。另外,应知道《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虽然十篇各自独立成篇,但又常常首尾相连,紧密贯通。《藤野先生》是其中的第九篇,前一篇《琐记》,详细记述了作者对故乡的失望而到异地南京去求学的经过。在南京求学几年,大失所望。在《琐记》的末尾说:“所余的还只是一条路:到外国去。”到哪里去呢?1902年作者到了日本,先在东京弘文学院。那末“东京”又是怎样呢?那就是《藤野先生》一文中开头的这句话:“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两篇文章不是首尾相连了吗?

好的结尾,或者干净利落,坚决果断,或者言已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或者前呼后应,首尾贯通,或者升华主题,突出重点。《藤野先生》的结尾写道:“只有他(藤野先生──引者注)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的文字。”

这一段结尾的文字,既起了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紧密的作用,而且更主要的是起到画龙点睛式的突出了文章战斗作用。

我们知道,鲁迅是在1926年8月被“挤”出了“集团”之后从北京到福建的,其时的厦门大学保守势力浓厚,尊孔读经的声浪甚嚣尘上;不久,那些原先为北洋军阀效力的“现代评论”派的人物纷纷南下,来到厦大,并与厦大的反动势力互相勾结,继续打击,排挤鲁迅。鲁迅在北京曾经不遗余力地用杂文为武器,同这些“正人君子”之流进行过英勇顽强的斗争,写下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以及《坟》中的一部分杂文。如今,在厦门这样一个环境中,鲁迅决心改变战斗方式,“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那时作者的心里是这么“芜杂”,情况是那么“离奇”,他只好追忆往事,总结经验,结清旧帐,以利再战,于是“从记忆中抄出”了这十篇散文,写成《朝花夕拾》。鲁迅以回忆性散文的形式为武器,立足现实,回忆往昔,继续作战。所以本文的结尾含义十分深刻,既是在文章整体结构上首尾连贯一致,浑然一体,使人有严谨之感,又明白庄严地宣告:回忆往事,是为了今天的战斗。从而突出了文章主题的作用。怀念藤野先生,激励自己的斗志。

全篇以讽刺批判麻木不仁的清国留学生开头,以决心写文章揭露无耻的“正人君子”结束,笔力遒劲,令人深思。

3、两组人物对比:

鲁迅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来描写人物,淡淡几笔,人物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两相对照,贬褒之中,爱憎分明。《藤野先生》一文中有两组人物对比。

一是“我”与清国留学生的鲜明的对比。

二是藤野先生与日本某些学生的对比。

在作者笔下,藤野先生外貌并非不俗,只寥寥数笔,形象逼真:“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用抑扬顿挫的声调讲话,给鲁迅也是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接着,通过留级生讲“掌故”,侧面交代了藤野先生朴素的生活:“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的;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这样一位骨科教授,生活如此简朴,令人产生敬意。

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感受最深的几件事是:一是帮助作者改正听课笔记;二是写藤野先生耐心地指出鲁迅听课笔记中的错误;三是写了藤野先生因为鲁迅敢于解剖尸体而高兴,以及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向鲁迅详细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四是写了作者告别藤野先生决定放弃学医时的情况,“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并将一张亲笔题有“惜别”二字的照片赠给鲁迅,“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作者善于抓住藤野先生的主要特征,选择富有意义的几个细节,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人物的形象,写出了人物的思想品质。文中反复描写他的抑扬顿挫的声音,时时萦绕在作者耳畔,引起作者深沉的回忆。

对具有狭隘民族观念的日本学生,作者也只选择了几个细节,同藤野先生形成鲜明的对照。

藤野先生是日本一个教授,学者,对一个中国学生如此之关心爱护,而那所谓日本的“爱国青年”们,却妄自尊大,思想卑劣,两相对比,寄托着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

(摘自作者《中学语文教学手册·关于〈藤野先生〉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鲤鱼三兄弟
赛龙舟
做好事
妈妈笑了
不要乱扔香蕉皮
三眼怪闹钟
妈妈不见了
温馨的家
拿成绩单
玩象棋
大街的夜晚
丁丁画画
我的妈妈
下雨了
秦始皇兵马俑
大学转专业申请书
青协三月份品牌活动及详细工作方案
低保申请书范例
高中生军训感想800字
社团申请:电子竞技社申请书
2010学年度上学期学研部工作计划方案
入公司工会申请书
工伤认定申请书
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开展教育教学方案
广东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宣传工作方案
辞职申请书
2012年学校工作方案
转部门申请书
加薪申请书
通过公益诉讼,推动社会变革
技术理性、社会发展与个人自由
技术理性、社会发展与个人自由
技术理性、社会发展与个人自由
2013年的法理学研究与动向(2)法学理论论文
通过公益诉讼,推动社会变革
通过公益诉讼,推动社会变革
2013年的法理学研究与动向(17)法学理论论文
技术理性、社会发展与个人自由
技术理性、社会发展与个人自由
论纳税人权利保护的最低法律标准
技术理性、社会发展与个人自由
2013年的法理学研究与动向(15)法学理论论文
2013年的法理学研究与动向(16)法学理论论文
民法、民诉法与知识产权研究
《白杨》:要政治还是要人文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实录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白杨》两种句式教学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二
《白杨》教学设计六
《白杨》教学法两种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一
《童年的发现》综合资料二
《童年的发现》综合资料一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关键词句
《白杨》教例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