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3、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理解“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四、教学设计: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导入:

你是哪里人,离开家乡到了宁波,会想念家乡吗?你的爸爸妈妈呢?(指名外地的学生回答)看(出示幻灯片:回家),每年春节人们都会赶着回家过年,为了买一张回家的车票甚至不惜整夜守候在车站,多么感人的思乡之情啊。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从小生长的故乡非常依恋,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人在外地而常常心系故乡。

(二)揭诗题,释题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回家的古诗《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

板书课题:回乡偶书

2、重点书写:偶师板书偶,边释字形,学生跟着书空右半边;读“偶”。

3、理解题意:偶,偶然的意思,偶书呢,偶然间写下的诗。

偶然间写下的诗常常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时的感受,诗人贺知章回家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就要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

(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范读,听清生字的读音,听清停顿。

2、自由读:(1)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地读通诗句。

(2)借助词语手册理解新词语的意思,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划上横线准备提问。

3、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与古诗朗读情况。

A、检查生字(幻灯片生字):读生字卡片,重点记“鬓”的字音、字形。

B、指名读古诗,评议要求:字音有没有读准(2个);停顿是否合适(2个);齐读。

(2)说说你已经理解了古诗中那几个词语的意思。

估计学情:少小、老大;回、相见、相识、客、何处、笑问

(3)说说哪个词你实在想不明白了?

估计:乡音、无改、鬓毛衰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说一句,幻灯出示一句诗意)用“虽然……但是……”接“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个句子。

5、齐读:理解了诗的意思,我们应该比刚才读得更好了。

(四)多种方法读古诗,体会诗情。

1、说说你想带着怎样的情感读这首诗呢?

喜悦:因为五十多年没有回到故乡了,是多么的激动和兴奋啊。

重点品读:少小离家老大回

难过:离开的时候还是小孩子,而回来的时候已经头发都白了,很伤感。

重点品读:乡音无改鬓毛衰

师旁白:是啊,又高兴,又伤心,这时候的贺知章老爷爷看着家乡的变化,听着家乡话真是悲喜交加啊。板书:悲喜交加

2、还有两句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师问:如果你是村里的小孩子,看见了一个八十多岁的不认识的老爷爷来了,你会怎么问啊?

师答:是啊,离开家乡的日子实在太久了,以至于孩子们都把我当作远来的客人啦。这是贺知章老爷爷深深的叹息啊,能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吗?

3、指名朗读整首诗,师生共同点评,评议要点:你觉得他读出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4、齐读

(四)拓展:读贺知章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五)写字:客、何、音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美丽富饶的藤县
我有许多的纸
在阅读中成长
这是谁的照片
喜羊羊与灰太狼——天才头带
喜羊羊与灰太狼——拯救太阳
我有步步高点读学习机了
爬 山
小象转学读后感
原来这是一场梦
喜羊羊与灰太狼——寄生虫
喜羊羊与灰太狼——优点强化机
我想让妈妈多歇歇
一个村庄的故事
动物运动会
未经深思的民主
论宪法监督司法化(10)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周易》及其哲学
东亚国家司法改革的宪政基础与意义
试论儒家伦理轻视公德的负面效应
俞琰卦变说辨析
论宪法权力(7)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周易本义》卷首九图考辨
从寒食节的兴衰看官方与民间合力对习俗的影响
宋代浙东实学经济思想研究
太一生水与明堂制度
论宪法权力(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宪法司法化若干问题研究(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论陆贾与贾谊:性格与思想
西汉中后期的思想学术特点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中彩那天》教学设计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尊严》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设计
《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