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2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设计16
【教材内容简析】
《小小竹排画中游》是一首诗歌,它主要通过对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色的介绍,让学生体会到江南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依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尽可能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带入江南美丽的风光中,感受江南的美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能喜爱江南,热爱自己的家乡。
⑵用自己的方式认识12个生字,会写“口、日、中”3个字,认识2个笔画和三个偏旁。
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利用生活经验、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竹排、树木密、禾苗、江南、鱼米乡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⑴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结合看图,联系生活实际,反复诵读,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读画画,理解课文。
⑵在指导学生认记字形时,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住字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⑶指导写字时,引导观察,范写指导。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小竹排画中游》是一首诗歌,学生喜欢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和背,让学生体会到江南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笔画、
偏旁和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字形的教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预设目标〗
初读课文,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口、日、中”三个生字,认识2个笔画和3个偏旁。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师:小朋友们坐过竹排吗?(板书:竹排)
(如果有,请他来说一说,再出示课件。如果没有,就直接出示课件“竹排”。学生看图理解,随机正音:排。)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3、小小竹排画中游。(指名读课题,正音。)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先圈起来,想想怎样才能认识它?(提示:可以借助拼音,也可以问老师或同学。)师巡视检查。
2、小组内齐读,个别读,当小老师教读,评选出参赛选手。
3、参赛选手读,其他学生评议、正音。
三、认读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卡,学生自由读生字词。并用自己的方式识记12个生字及带生字的词语。
2、同桌互读并交流记字词的方法。
3、全班交流。
4、认识3个偏旁,找找带有该偏旁的字。(课文中学过的、自己知道的)。
5、结合课件、图片、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等理解词义。
顺水流:可以请学生边读句子边用手势表演,然后自己读句子做手势最后共同边读边表演。
树木密:先请学生说说,再出示课件,让学生懂得这是指树木多,枝叶茂盛,一棵挨着一棵。
禾苗:你见过禾苗吗?(见过,就追问:在什么地方?是什么颜色的?没见过,就带孩子们看看禾苗的图片。)最后引出:绿油油。你还见过绿油油的什么?
江南鱼米乡:课文哪个地方讲到鱼?那个词与米有关?(鱼儿游,禾苗绿油油)教师介绍。(课件出示)学生读有关句子。
四、学习写字
1、比一比:口-日-中
2、认识笔画横折和横折钩并书写。
3、课件出示写在田字格中的字,引导观察要写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师范写。
4、读一读:口字要写好,上大下要小。
5、描红、书写。
五、扩展运用
在生字卡中挑选自己喜欢的一个词说一句话或几句话。想想江南还有那些美丽的景色,在插图上画一画。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爷爷
- 快乐的星期八
- 妈妈给我的
- 冬
- 梦
- 我的奶奶
- 一节有趣的品德课
- 我发现……
- 春天
- 运动会
- 西瓜船
- 快乐之旅----买鞋
- 两只猴子过河
- 难忘的生日
- 我是快乐的洗衣工
- 谈人力资源会计在民营企业管理中的运用(1)论文
- 对人力资源配置中信息不对称的思考(1)论文
- 谈蒙古族舞蹈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
- 谈拉洋片和拉洋片表演
- 谈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1)论文
- 浅析跨国经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选择(1)论文
- 浅论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管理(1)论文
- 探析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实施对策(1)论文
- 谈舞蹈教育中学生美感培育
- 探讨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1)论文
- 论构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1)论文
- 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死亡原因分析
- 舞蹈对大学生心理影响论述
- 论《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1)论文
- 普高培养舞蹈人才的实践
- 《那树》教学设计
- 《那树》教学设计
- 《那树》教学设计
- 《那树》教学设计
- 《那树》教学设计
- 《那树》课堂实录
- “好像很多”的启示──《那树》教学内容的呈现浅析
- 人与自然的一曲挽歌──《那树》教学反思
- 《那树》教学设计
- 《那树》课堂实录
- 绿着生,绿着死──《那树》艺术魅力探究
- 《那树》教学设计
- 《那树》教学反思
- 教《那树》,再探对话教学
- 《那树》教学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