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6
《阳光》教学设计12
【教材简析】
《阳光》这篇短文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了生机与美丽,说明了阳光比金子更宝贵。朗读课文和认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文中最后一段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也、长、山、出”4个字。认识2个笔画“しㄥ”和1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同时,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独立理解和感受的空间,让学生以自已对课文内容的领悟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太阳从连绵起伏的群山背后冉冉升起,由红彤彤逐渐变得亮晶晶。你们看,红红的太阳照亮了什么地方?
2、板书课题,学习“阳”字,认识“”旁。
二、初读课文
1、小组自由学习课文。
2、指名逐段试读课文,评议。
3、同桌读。(能读准安音,读通课文就给同桌画上一个红太阳。)
三、识字
这些生字娃娃排着队走遍了阳光照射的每一个角落。现在我们看看,它们藏在课文的什么地方?
1、学生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一读。
2、同桌互读生字卡片。
3、交流:哪个生字最难记?给小朋友们提个醒。
游戏:登山看日出。(用生字铺成的山路)
四、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联系实际理解“阳光像金子”,给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理解“洒遍”一词。
⑵指导朗读。
2、学习2、3、4自然段:
⑴教师范读。
⑵小组自读后,选择在家喜欢的段落进行学习、讨论、交流。
⑶汇报、展示、质疑。随机出示句子:
田里的禾苗,绿了。山上的小树,高了。
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
①小组派代表说说对句子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②小组派代表朗读,其他组可以竞争朗读,评议。
③指导朗读。
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
①小组代表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感受河面上波光粼粼,像绿色锦缎般美丽。
③思考:你觉得它(小河)还像什么?
④汇报,评议,指导朗读。
早晨,我拉开窗帘,阳光就跳进了我的家。
①指小组读,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着重理解“跳进”一词)
②观察插图中小女孩的神情,感受阳光的美好。
③指导朗读。
谁也捉不住阳光,阳光是大家的。
①齐读句子。
②小组派代表质疑解疑。(重点理解“捉不住,大家的”
③指导朗读。
3、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⑴学生朗读、评议。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交流、评议。
五、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齐读课文,注意有感情。(配乐)
2、评选朗读能手。
3、背诵全文:
⑴出示课文插图,教师指插图,指导背诵。
⑵想像画面,同桌互背,指正。集体背诵。
六、指导写字
1、出示“我会写”。学生观察后,自由说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其他同学补充。教师范写,生写。
2、展示学生作业,点评。
七、读读说说
1、开火车读带有“日”字旁的字。
2、教师随意指一个字,学生组词,比比谁是“组词大王”。
八、扩展活动
1、说说阳光可爱吗?为什么?
阳光可以帮人类做些什么事?如果地球没有阳光,那会怎样?
2、画一幅图,表现阳光的美好。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喜欢的IQ书
- 我的妈妈
- 蜜蜂和蝴蝶
- 迷人的兴凯湖
- 国庆见闻
- 老师,我想对您说
- 和时间赛跑
- 荔枝
- 自我介绍
- 广播操比赛
- 早晨
- 钓虾的乐趣
- 秋景
- 小闹钟
- 春天
- 《老子》思想源自《周易》古经吗?
- 《周易》与《黄帝内经》
- 战争决定权授权的宪法透视
- 建立宪法诉讼制度构想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周易》预测学初探
- 宪政体制的道德救治手段
- 《周易》系统的直觉功能
- 中国的宪法与宪政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程序与宪政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八宫卦次图》三维构成之初探
- 论弱势群体权利的宪法司法保护(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拓荒与奠基:陶希圣创办《食货》的史学意义
- 论弱势群体权利的宪法司法保护(4)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道教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现代价值
- 论弱势群体权利的宪法司法保护(5)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观潮》教学设计之二
- 《观潮》教学设计之五
- 《观潮》教学设计之四
-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之四
-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四
-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六
- 《观潮》教学设计之一
-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之一
-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五
- 《观潮》教学设计之三
- 《观潮》教学设计之六
-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