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03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葫、芦、藤、哇、盯、邻”等六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与课文有关的事理。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使之乐于并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教学难点
弄清葫芦与叶子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具准备:自制课件、一个葫芦。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名字叫做《我要的是葫芦》。(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你们见过葫芦吗?谁能说说葫芦是什么样的?
3.指名答。(出示葫芦。)
4.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到底说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两遍。
2.检查认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注音的生字。
(2)开火车读去掉拼音后的生字。
3.再读课文,并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4.分自然段读课文,想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读懂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读懂了什么。
2.指名答。(结合学生回答,屏幕显示相应自然段,并进行板书。)
(1)教学第一自然段。
师:课文中介绍了葫芦的哪几部分,各部分分别是什么样的?
指名答。(显示正确答案。)
齐读二、三两句话。
指导朗读: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师: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这么可爱,心情会怎样?
分男女生朗读该段。
(2)教学第二自然段。
师:叶子有了什么变化?(结合学生回答出示课件。)这些蚜虫会怎样?可他怎么想?
指名读第一句话。
指名表演那个人说话的样子。
齐读该段。
(3)教学第三自然段。
同桌分角色朗读邻居和种葫芦人说的话。
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共同评议:
邻居此刻的心情怎样?应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种葫芦的人着急吗?应用什么语气读?
学生自由组合并表演。
师:你们觉得他们俩谁说得有道理?
学生讨论,指名答。
课件演示:小葫芦和绿叶的对话——葫芦藤每天向叶子输送养料,叶子再将养料输送给小葫芦。蚜虫吃绿叶,使它无法输送养料。小葫芦因没有养料供给,随即变黄落下。
(四)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扩展练习
1.小组讨论: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
2.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3.续讲故事: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
4.指名讲故事。
五、小结
师:在邻居的帮助下,种葫芦的人明白了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了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改变了过去只盯着葫芦,不管蚜虫的做法,最终种出了他想要的葫芦。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给妈妈的一封信
- 校园的早晨
- 花蝴蝶和小蜜蜂
- 学 溜 冰
- 我们的校园
- 日记一则
- 秋天
- 妈妈的手
- 妈妈的爱
- 秋天
- 大雾的早晨
- 校园一角
- 橱柜里的餐具
- 写给人类的一封信
- 我爱我家
- 传统文化的更新与再生
- 轴心突破和礼乐传统
- 关于现代主流学术传统的反思
- 论宪法权力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文化对话与中国传统文化范式中的障碍
- 论宪法学的根本方法
- 关于我国政党制度的法律思考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朱学勤:2004:传统文化思潮激起波澜
- 中国宪法改革的途径与财产权问题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新传统主义与现代化——透视艾森斯塔德的东亚发展观
- 和平传统与中国崛起
- 从东亚文明传统中开拓中国外交智慧资源
- 宪法“司法化”的反思与前瞻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度及其运作方式
- “发展”的“异化”与“经济”的“文化”
-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A
-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B
- 《牧场之国》教学设计B
- 《牧场之国》教学设计A
-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B
-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学设计
-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B
-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B
-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A
-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A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B
-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A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A
- 《万年牢》1
- 《麦哨》教学设计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