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课后练习> 2011年中考语文复习资料:中考对联对法解析

2011年中考语文复习资料:中考对联对法解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2011年中考语文复习资料:中考对联对法解析

 

中考对联对法指要

对联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题型,特别是结合文言文内容来进行对偶知识的考察,这是因为:一方面对联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是一种骈句,这本身就依赖于文言作品而存在,借助文言语段来考察,那是再合适不过了;其次是因为文言文的骈句、对仗的语言形式具有示范性,结合文言文语境来训练,其要求实际也有了一定的降低。那么,如何对好对联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以下方法:

首先,了解对联这种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文学形式的特征。对偶是对联最基本的修辞手法,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字数相等,即上下句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2、词性相对。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须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往细里说,颜色词要对颜色词,量词要对量词。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节奏相合。节奏是由停顿形成的,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都应当吻合。如杭州西湖岳坟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上下联的节奏都是二字一顿、二字一顿、三字一顿,节奏完全吻合。

5、平仄相协。古人把上、去、入三声归为仄声一类,与平声(阴平、阳平)相对。上举杭州西湖岳坟联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

6、意义相关。对联的两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7、最好不要重复出句的字眼。

其次,注重平时积累。1、应当了解对对子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词性、短语结构。

2、多读多记名言警句。其实,名言警句,很多都是对句工整的句子,读得多,记得多,这难道不是一种对句子的练习吗?同学们随口就有的,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水是眼波横,山为眉峰聚。”等等。

3、多关注一些对句高手的佳联、妙对。像王勃、苏轼、解缙、纪晓岚、郑板桥、郭沫若等的佳联、妙对。王勃的千古绝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读后你不能不叹服!苏轼的文、诗、词、赋等绝妙,对句子也是一把好手,我们对其妙对、佳联之趣闻逸事,当然不止一次一时有所知晓,只要读书,时时有之。如苏轼有一天到乡间,见老乡们正在挑塘泥,一老妇人说:“一担重泥挡子路”(仲尼即孔子;子路,孔子的学生)苏轼随即答道:“两行伏子笑颜回”(夫子即孔子;颜回,孔子的学生)对得真是工整而有趣。

4、多读一些民间楹联和诗联。楹联产生于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的产生同汉语言文字有密切的关系。谁都知道,汉字是单音节的方块字,而汉语中最基本、最活跃的部分又是由单音字组成的单音词。如天、地、日、月、风、云、山、水、春、夏、秋、冬、贤、圣、是、非、红、绿、黑、白、有、无、大、小、来、去、先、后、左、右、歌、舞、飞、驰等等。这些单音词在古汉语中分别属于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而同类性质的单音词,又常常分属于平仄二调,如天、地,为同类名词,天属平声,地属仄声;来、去为同类动词,来属平声,去属仄声;多、少为同类形容词,多属平声,少属仄声,等等。由这些单音词组成的多音句和诗句,就有一种因声调变化而产生的抑扬顿挫的音韵美,这也正是古人所以在诗歌创作中总结出平仄规律的原因。

楹联的特点是要求整齐、对仗、讲究平仄。以单音词为基础的汉语言文字,最适宜体现这些特点。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共六个名词,不仅对仗工整,平仄相间,而且能在不借助任何介词、动词的情况下表达完整的意思,创造完美的意境。又如黄庭坚《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风雨十年灯。”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等。

最后,掌握确实可行的技巧。这里我要和同学们谈一种对对子最好用的方法--拆合法。即把一句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又把分别对出的组合成一句。

如①句“扫千年旧习”,就可拆为“扫--千年--旧习”三段分别对之。我们一看就知“扫”为动词,可以迅速地对出“除、革、扬、去、建、展、破、树、立、起、乘、积”等等一大串;“千年”为数量词,我们可以对出“百岁、万载、一代、四时、三秋、两辈、五暑、亿回”等等;“旧习”为偏正词,可以对之“新风、恶俗、丑行、怪癖、陋风”等等。从中选出一些组合成“除--百岁--恶俗”、“革--万载--陋风”、“展--一代--新风”等等。同理,“祖国--江山--好”,可以对之:“家乡--风景--美”、“社会--政策--新”、“人民--生活--美”、“社稷--日月--新”、“乾坤--日月--新”、“黎民--心情--爽”、“大地--气象--新”、“百姓--喜事--多”等等。

一般说来,中考试题不在语言的平仄方面作更高的要求,答案能符合宽对要求即可,因此,做好上面的工作,相信在中考中一定不会失分的。当然,如果是结合文言语段来考,还应注意题目是否要求结合语段内容来作答。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生病了
读《封神演义》有感
文明的我
我的朋友郭紫涵
植树
细心的我
幸福是助人为乐
一年级的我
直得信赖的龙坪小学
三胞胎
我的同桌
顽皮的我
美好的瞬间
做饭
许诺流星
语言学研究成果对大学生普通话教学工作的启示
英语写作过程中的汉语思维: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实证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汉人体词
如何提高藏族学生的汉语写作水平
认知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探析劳伦斯短篇小说标题的主题张力
从生态语言学视角解析网络语言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影响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考察网络语言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
交际任务教学法的语言学理据探究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学转向”下的双刃剑
基于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下我国英语应用语言学的教学研究
基于心理语言学的听障儿童听觉记忆的临床探究
《夜莺的歌声》趣闻故事
《夜莺的歌声》重点问题探究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一
《夜莺的歌声》美文欣赏 鸡毛信的故事
《夜莺的歌声》美文欣赏 秋天•秋天
《夜莺的歌声》相关知识
《夜莺的歌声》整体阅读感知
《夜莺的歌声》重点字词意思
《夜莺的歌声》考点练兵 阅读篇
《小英雄雨来》重点字词意思
《夜莺的歌声》随堂练习 巩固篇
《小英雄雨来》重点问题探究
《夜莺的歌声》随堂练习 提高篇
《小英雄雨来》重点字词梳理
《小英雄雨来》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