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2-16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小石潭记》教案5
《小石潭记》教案5
[教例简述]
这是高永祥老师的一个教例(详见《语文教学之友》1993年第8期)。
教师的发现:文中所描绘或明或暗的景物与“小石潭”的“石”相关联,特别是人的心境与“石”为联系得更紧。
教学设计的策划: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教案实施:
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学生甲:“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
学生乙:甲同学讲的是明写“石”的句子。我觉得“其岸势犬牙差互”这句是暗写“石”。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
学生丙:“闻水声,如鸣佩环”也写了石。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吗?
学生丁:“凄神赛骨”也写了“石”。我看文中的“寒骨”除了寒气刺骨的意思处,还应有“石”冰凉刺骨的意思。
……
师: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评析]
严格地讲,上述的内容只是一个教学的片段,若以以此来处理《小石潭记》的教学,显得比较单薄。
但教者的这种发现,这种教学设计可以引发我们深层次的联想。
联想之一:
教者在此教例中使用的,是一种“整体赏析”的导读法。
此法适用于精美的短篇。其特点是或从点,或从线,或从面的角度发现课文中能够构成一个“集合”的知识板块,然后巧妙设计教学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美点及思想内容。
比如《小石潭记》,还可以牵出很多线条,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
①《小石潭记》中的“水”。
②《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
③《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
④《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
⑤《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
⑥《小石潭记》中的写景短句。
⑦《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
⑧《小石潭记》中的“清”。
联想之二:
教师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特别注意“教读”,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
比如前述教例,教师若能利用些许时间,告诉学生这“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读法叫做“整体赏析”法,且点拨给学生一些整体阅读赏析的角度和方法,那么,这个教例就可以称之为“具有画龙点晴之妙”的好教例。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自画像
- 一件好事
- 蚕宝宝
- 秋天的校园
- 新年小日记
- 我
- 快乐的一天
- 帮爷爷捶背
- 昆明游
- 太阳公公剪指甲
- 小树洗澡
- 一个苹果的来历
- 小学生日记一则
- 我的铅笔盒
- 美丽的秋天
- 试论市场营销从广告导向到公关导向的转变
- 浅谈市场营销理论在银行产品中的运用
- 认知语篇学
- 浅谈液化气市场营销和开发策略
- 浅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营销体系建设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思维方式上的创新
- 浅谈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 分析建筑艺术与艺术修养
- 论中国当代油画语言的绘画性
- 谈绘画艺术中的节奏
- 语感.语智.语趣
- 关于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探讨
- 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主体
- 网络符号与中国手语的异同
- 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术语的四重二律背反
- 《童年趣事》(二)
- 《祖父的园子》重点字词梳理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美文欣赏二
- 《祖父的园子》教案设计 精解篇
- 《祖父的园子》同步作文训练素材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随堂练习 巩固篇
- 《祖父的园子》同步作文范文欣赏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美文欣赏
- 《祖父的园子》同步作文写作指导 游记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趣闻故事
- 《祖父的园子》教案设计 分析篇
- 《祖父的园子》老师语录
- 《祖父的园子》重难点分析
- 《祖父的园子》作者简介及代表作品
- 《祖父的园子》重点字词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