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课后练习>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辛劳的蚂蚁》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辛劳的蚂蚁》教案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辛劳的蚂蚁》教案

内容预览:

《辛劳的蚂蚁》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风趣幽默的写作风格。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3、理解课文运用幽默的笔调,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用头脑思考,不理解自己的命运,更无法掌握自己前进的方向的人的思想。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风趣幽默的写作风格,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运用幽默的笔调,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用头脑思考,不理解自己的命运,更无法掌握自己前进的方向的人的思想。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为主 讨论归纳法、比较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预习作业:

1、熟读课文和课后寓言《蚂蚁与蚂蚱》,思考:作者笔下的蚂蚁与寓言中的蚂蚁有多大区别?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区别?

2、作者在描绘蚂蚁时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它们有什么独特的功效?

3、本文与《蚂蚁》一文的寓旨有何区别?进而思考两位作者对待生活态度的异同。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错综复杂的人类世界中,要辨清事情的真伪是极其困难的,即使是伟大如曹雪芹者,也只能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来掩饰内心的困惑。那么,在动物的世界中,真相是容易探究的吗?《辛劳的蚂蚁》一文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二、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1、人有“人性”,马克·吐温认为蚂蚁亦有“蚁性”。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具有怎样的“蚁性”?从文中找出描写“蚁性”的关键词语并进行归纳。

明确: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并非题目和课后寓言所说的“辛劳”“会未雨绸缪”“备不时之需”,而是“愚蠢”的代名词,总是干一些“毫无用处”“莫名其妙”的“傻事”,仿佛“痴呆”般地重复工作,是“爱慕虚荣” ,“迷惑”世人,“蒙混”了许多年代的“欺世盗名”之徒。

2、在文中作者为了刻画蚂蚁的“真实面目”毫不吝惜笔墨,他都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力纠世人对蚂蚁的“过誉”?请从文中找出几个语言细节加以分析。

(1)细节一:“我好像始终没出现一个活蚂蚁比一个死了的更具有细微理性”。

作者一开始就以这种极端的口吻给蚂蚁判了刑。为了让自己的论断显得“严谨”,他使用了铺垫法--承认蚂蚁是辛劳的,声明他指的是普通的蚂蚁,排除了特别神奇的瑞士蚂蚁和非洲蚂蚁,然后对蚂蚁予以当头痛击--“它那份愚蠢劲儿却是我瞧不入眼的”,揭示出蚂蚁的任何努力都是毫无意义的非理性的愚蠢行为。

(2)细节二:“它捕获到一件东西……拖着它那毫无价值的捕获物攀到了顶颠”,“它做这样聪明的事……又朝一个新的方向走去”。

作者这里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对它笔下的第一只蚂蚁进行了精心刻画:蚂蚁在搬运过程中遇到障碍不绕过去,而是倒退着往上“拽”,在攀登过程中,“扯”“拉”“掀”“爬”,“有如我……又朝一个新的方向走去”。作者用了这么多动词来形容蚂蚁反复、顽强但却十分愚蠢的折腾。但是作者仍不过瘾,又用了一个总结性比喻,以辛劳和徒劳之间显而易见的荒谬,把蚂蚁的笨拙、弱智表现地淋漓尽致。

(3)细节三:“小蚂蚁--觉察到我在观察……随便任何其他笨蚂蚁谁爱要的给收了去”“它在二十分钟内所从事的劳动……只是为了要让自己当着人们露一手儿”

作者再次运用一系列动词刻画他笔下的第二只蚂蚁:费劲力气把蜘蛛“举”到空中,“叼”着走,一路上“拉”“搡”“拖”“跳”,最后却随意把猎物“丢”在路当中,与第一次的描写有许多重复之处,并且再次运用了一个通俗的比喻,从而再一次强化了读者对蚂蚁辛劳和徒劳并存的荒谬行为的认识,蚂蚁的愚蠢在读者脑中根深蒂固。

(4)细节四:“这时候它拭去脑门子上的汗……最后它停下来休息”“它们揪住蚱蜢腿相反的两头……其重量足以让它们进行一番娱乐”

在这两处,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白描手法,表现了蚂蚁的自我折腾,即使合作,商量讨论,也无济于事,还把自己给弄伤了,把蚂蚁描绘地如同西方戏剧舞台上的某些喜剧角色--十分笨拙,又十分天真,傻,死心眼,一错再错,死不悔改。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类傻里傻气角色的调侃。

三、形象与思想内涵的认识提升。

通过对“蚂蚁”生活细节的赏析,蚂蚁在世人眼中的美好形象已经被“颠覆”。那么,作者真的把蚂蚁视为一文不值,甚至欲除之而后快的“敌人”吗?我们能否从作者的字里行间品出另外的一种情感呢?

明确:①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虽然笨拙弱智,但对待工作却十分认真,执着、投入、顽强,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这是另一种值得欣赏的“蚁性”。

②蚂蚁的愚蠢行为是有害的,但害处局限于本身,后果并不严重,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能博人一笑却难以引人悲伤,因而蚂蚁的结局是喜剧性的,好似生活中的调味品。

③蚂蚁愚蠢,但绝不邪恶,如两只蚂蚁合作搬运未果,虽然“上火”“打架”,但没有产生邪恶,很快又言归于好,从而显出了善良的本性。

所以,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并不仅仅可笑、可悲、可怜,还有可爱、可欣赏、可敬佩的成分,实际上体现了包括马克·吐温和你我在内的人类共同的弱点,这种弱点,不仅仅可笑,而且可爱。

四、思维能力的延伸锻炼。

1、比较阅读南帆先生的《蚂蚁》与本文,看看二者感情的流程是否存在差别?说明了什么?

明确:在《蚂蚁》中,作者从把蚂蚁看成是神经质般的可笑和对其“英雄气概”的调侃,转为对蚂蚁生命价值的悲悯,再提升到对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生命规律的坦然揭示,情感由热情逐渐变得冷峻,体现了作者对世界在某种程度上的冷眼旁观。

本文中作者以蚂蚁的笨拙弱智和执着真诚形成反差,构成荒谬,前者为情感明线,后者为潜流,隐含着作者对世间万物的同情和宽容之心。

2、假设让你来写类似的文章,你更喜欢哪一种风格,为什么?

明确:①喜欢《蚂蚁》的风格,因为它好比佛家参禅,能由事物的表象深入到实质,逐步领悟到世间生命的规律,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②喜欢本文的风格,因为能够与文中形象同悲共喜,能够进行换位思考,从而既缩短人与愚蠢的距离,又能获得审美的愉悦,好像在欣赏精彩的小品,会让人联想到周围的人和自己类似的可笑可爱的经历,从而获得心灵的解放。

五、作业:“阅读练习·探究”三。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拔河比赛
放风筝
有趣的科学课
失败是成功之母
教师节
放风筝
游泳
学游泳
观蝴蝶展
收山楂果
我被蜜蜂蛰了
钓鱼
读《争吵》有感
这就是我
母爱
规范等级体系中的宪法与民法 _法学理论论文(1)
论世界各国社会法理论之发展趋势_法学理论论文(1)
法治文明与商人阶层_法学理论论文(1)
证据的可采性_法学理论论文(1)
动物作为物的法律本质_法学理论论文(1)
论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_法学理论论文(1)
迟到的兴起和早来的危机_法学理论论文(1)
法社会学实证研究之初步反思_法学理论论文(1)
论法理学中的法律信仰问题_法学理论论文(1)
人民警察非工作时间履行职责之思考_法学理论论文(1)
且说社会转型期的“闹大心理”_法学理论论文(1)
依法治国贯彻实施的四大方略_法学理论论文(1)
英、德行政程序基础理论之比较_法学理论论文(1)
构建和谐社会与劳资关系法制化_法学理论论文(1)
加快广州民主法治建设的思考_法学理论论文(1)
《猴王出世》重点字词的意思
《猴王出世》重难点分析
《人物描写一组》随堂练习 基础篇
《人物描写一组》趣味故事
《人物描写一组》同步作文 写作指导
《人物描写一组》随堂练习 提高篇
《人物描写一组》同步作文 训练素材
《景阳冈》趣闻故事
《人物描写一组》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猴王出世》重点字词梳理
《人物描写一组》教学设计之一
《人物描写一组》同步作文 范文欣赏
《人物描写一组》整体阅读感知
《人物描写一组》重点问题探究
《人物描写一组》老师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