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3-20
《蜜蜂引路》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2.初步掌握一种学懂段的办法: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连起来说说。
3.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看拼音写词语:
pái cǎi mì jīng yà
( ) ( ) (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离得很近——(附近)
3.请用“附近”说一句话。
4.字形:读题,蜜蜂引路(正音课题出示)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1课《蜜蜂引路》。蜜蜂给谁引路?——列宁
二、带读第二段(读懂每一句话,以理解段意)。
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请学生口答)
1.答案从课文的哪一段里面找?
2.请同学们根据问题来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②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③最后一句是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
3.反馈。
(1)第一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列宁想找到养蜂人?谁来说?
①读这句话。“那个人”指谁?
②这一句话在说什么?(在黑板上划下来:列宁想找到养蜂人。)
③读句子,说主要意思。
(2)第二个问题,哪句话是说大家都不知道养蜂人住的地方?
①读第2句话。“经常”是什么意思?(过去的时间里)
②“他”指谁?
③这一句话是说什么?大家读第二句,谁来说第二句话写什么?
(3)最后一句,也就是第3句,谁来读读?
①这一句话是说什么?(让学生说)住得不远什么意思?(附近)代进去读读。
②在句中用“——”把主要词语划下来。
(4)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呢?(即把第二段意思连起来说说。)
因为列宁想(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三、研读第三段。(用第二段的学法学习第三段,巩固学懂一段话的方法。)
1.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他是怎么找到的呢?课文第二段具体写了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能不能像学习第二段那样来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第三段有几句话?
(2)每一句话写什么?(用“——”划出主要的词语,连起来说说)
(3)用自己的话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请自学课文,边读边想边说。
2.反馈。有几句话?(口答)
(1)读第一句,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理解“发现”“许多”的作用。这句话该怎么读?
(2)读第三句话,这句话是说什么呢?
列宁找到了那个养蜂人。
把第三句话读完,紧接着说,这句话写了()。
3.“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为什么要用“果然”?
4.列宁原来是怎么想的呢?(即连起来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
四、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
2.选做一个问题: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1)列宁为什么要亲自找养蜂人。
(2)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3)第2题用图配文。
板书:
31 蜜蜂引路
许多蜂蜜 他想:
飞回园子 他想:
园子旁边有所房子 他想:
果然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最后一根稻草
- 生命里的土地
- 祖国之歌
- 月牙桥
- 脚踏大地
- 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 荷花淀派作品
- 脚踏大地
- 穿越时空的对话
- 脚踏一方土(1)
- 感悟大自然
- 爱国,不只是豪情壮举
- 《老人与海》读后感
- 我的家乡,人间天堂
- 五色土地
-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引起的环境振动问题
- 无碴轨道预应力混凝土梁设计
- 代际差别与个性制约
- 美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评价方法
- 津滨轻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设计研究
- 善恶:两种政治观与国家能力
- 手风琴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的对策
- 音乐教改之路的探索
- 民主如何界定了国民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
- 东方与西方之间:犹太哲学及其对中国哲学的意义
-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理论方法研究进展
- 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若干问题探讨
- 韩国文化与现代政治转型
- 论影响萨克斯音色的因素
- 模块化概念在城市轨道车辆中的应用
- 《大自然的启示》重难点分析
- 《夜莺的歌声》作品介绍
- 《大自然的启示》重点问题探究
- 《大自然的启示》重点字词意思
- 《大自然的启示》整体阅读感知
- 《大自然的启示》范文习作
- 《夜莺的歌声》老师语录
- 《大自然的启示》相关链接
- 《大自然的启示》重点字词梳理
- 《大自然的启示》美文欣赏 盘山虎的脚
- 《大自然的启示》写作指导
- 《大自然的启示》考点练兵 积累篇
- 《大自然的启示》考点练兵 阅读篇
- 《大自然的启示》作品介绍
- 《大自然的启示》训练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