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余映潮《律诗二首》教学实录 (附评论)

余映潮《律诗二首》教学实录 (附评论)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6-28

余映潮《律诗二首》教学实录 (附评论)

师:今天学习《律诗二首》。这课咱们没上过,把两首诗放在一起上,会有另外一种韵味在里面。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下面请两位同学将《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分别读给老师听一下。

(生甲朗读《过故人庄》。生乙朗读《游山西村》)

师:呵,读错了一个字,两个字读反了。再读的时候节奏要分明一点,不能读断。你们听我读:“故人具鸡泰,邀我至田家。”(学生齐读《过故人庄》《游山西村儿老师板书:朗读》

师: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板书:吟)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吟读和朗读的味道可不同啦。你们听老师把《过故人庄》吟读一遍。

(老师示范吟读《过故人庄》)

师:你们看,吟诗和朗读,吟读的味道就是足一点。好,下面请同学们学着吟读《过故人庄》。

(学生大声地自由吟读《过故人庄》)

师:“斜”字可以读为“xiá”,“家”、“斜”、“花”是押韵的。好,咱们再来吟诵一次。

(学生齐吟《过故人庄》)

师:“合”字读得特别好,”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但第三句情感没有读出来。

(老师吟读:“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师:后一句是相邀,要读慢一点,读得意味深长。好,再试读一次。

(学生再次吟读《过故人庄》)

师:这一次味道就读出来了,老师为你们喝彩。同学们带着这种体会,揣摩揣摩,自己吟读《游山西村》。

(学生自由吟读。老师请一女生吟读《游山西村》)

师:“夜叩门”三个字还要读得有意境一点。

(老师吟读:“从今若许闲来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要读出叩你家的门到你家来作客的快乐情感。

(学生齐声吟读《游山西村》)

师:读得好,朗读就进行到这里。下面进行译读。(板书:译读)大家不要以为“译”很容易,老师给你们出个难题,什么叫译读呢?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要有点韵脚,也要像一首诗。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下“预备动作”,将两首诗的注释好好读一下,然后根据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学生们各自进行译读活动)

师:现在咱们再做一个“预备动作”,老师先以《游山西村》为例进行示范。大家读,老师译,注意听老师对“押韵”的处理。

(学生吟读,老师示范)

生:“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师:莫笑腊月里农家的那一杯浑酒,丰年有足够的鸡和猪把客挽留。

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一重重山啊一道道水,好像是无路可走;谁知花明柳暗又一个村庄在前头。

生:“策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师:策声鼓声紧紧追随,春日的集会就在前头,那简朴的衣服头饰说明古风尚存。

生:“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师:今后若有月下漫步的闲情,说不定什么时候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

师:下面你们来译《过故人庄》。我来读诗,你们译。先来试一下,看看它应该押什么韵。

(学生依据课文注释译诗)

师:建议你们翻译的时候,将“家”、“斜”、“麻”、“花”用来押韵,但不一定用这几个字,“家”、“花”可以用,中间“斜”和“麻”怎样翻译押韵,第四句和第六句怎么翻译,想一想,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以诗译诗了。

(学生讨论。老师吟诗,学生再译)

师:“故人具鸡泰,邀我至回家。”

生:朋友准备了饭菜,邀请我来到他家。

师:“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生:远处有青色的山崖。

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生:边喝酒边谈论庄稼。

师:“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生:到重阳时还来欣赏菊花。

师:这一句我是这样翻译的:“到了重阳节那一天,再来喝酒和赏菊吧。”这样朋友相邀的味道就出来了。


师:刚才同学们翻译的还差一点诗味,现在老师来润色一下,大家读,我来译。

(学生吟诗,老师翻译)

生:“故人具鸡黍。”

师:老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

生:“邀我至田家。”

师:邀请我来到秀美的田家。

生:“绿树村边合。”

师:村外绿树环绕。

生:“青山郭外斜。”

师:村外远处有青青的山崖。

生:“开轩面场圃。”

师:打开窗户面对场圃和莱园。

生:“把酒话桑麻。”

师:边谈论着庄稼。

生:“待到重阳日。”

师:等到重阳节的那一天。

生:“还来就菊花。”

师:再来赏菊和喝酒吧。这样译诗就上了层次。

师:以诗译诗可以培养同学们的情味。好,下面一个学习环节是背读。(板书:背读)背呢,也不能让你们轻易过关,先提一个问题。老师把这两首律诗放在一起教学,肯定有原因。原因是什么呢?这两首律诗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同学们想一想,商量一下。

(学生商量、讨论,准备回答)

生甲:这两首诗都是律诗。

生乙:这两首诗都是写作客。

生丙:这两首诗都是写农家生活。

生丁:这两首诗都是写景的。

师:这句话必须限制性地回答两首诗中的某一句都是写景的。

生戊:这两首诗的押韵都在最后一个字上。

师:这两首诗都是按格律押韵的。

生己: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淳朴农家生活的喜爱。

生庚:这两首诗都写了对农家生活的留恋。

师:还用肉,还用鸡。老师再提示一下,这两首诗首联都是写什么?领联都是写什么?

(学生讨论,分别回答,教师总结)

师:首联都是写作客原因,颔联都写旅途见闻,颈联都是写到农家作客,尾联都写作客的留恋。先表达心愿,写作客原因,再写所见所闻,然后就相邀。你们看,根据这样的思路,我们背诵这两首诗不是很容易了吗?

(学生齐声背读)

师:下面的活动就更有意思了,也更难了——我们要进行说读。(板书:说读)说读是对诗人说话,就是把诗意扩展开来,在原诗句的基础上增加很多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你看“青山郭外斜”只五个字,我们可以把它说成一个长句子。“开轩面场圃”——他们在打开窗户说话的时候,打谷场上堆着金色的谷子,大公鸡在喔喔地叫,鸭子也在嘎嘎地叫,还有花香从窗户飘进来……这就要有丰富的想像。

师:我现在做一个示范,我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进行这样的“说读”——诗人啊,一个明朗的春日,你在青山绿水中漫步,清澈的山泉在曲折的山谷间汩汩穿行,山路蜿蜒,一路春光,啊,又一个美丽的村庄在前头。

师:同学们准备分小组说读《过故人庄》,每一个小组就只说读一联。

(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分别选派一名代表说读)

师:“故人具鸡柔,邀我至田家。

甲组一名学生:诗人啊,老朋友准备了饭菜,还冒着热气,邀请你到山水如画的田园乡间作客。

师:“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乙组一名学生:诗人啊,一棵棵茂盛的绿树把村子围了一个圈,小鸟展开翅膀在蓝天中飞翔,亮着自己清脆的喉咙,欢快地歌唱着,一只大公鸡在悠闲地漫步,村外有青青的山峰斜立着。

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丙组一名学生:诗人啊,你轻轻地打开窗户,一缕和暖的阳光照.在窗子上,空旷的打谷场上,不时走过大公鸡,菜园里蝴蝶在飞翔,花儿把菜园子装扮得那么美丽,你手里拿着酒杯,在和朋友畅谈今年的好收成。

师:“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丁组一名学生:诗人啊,这山村的景色太美了,欢迎你下次再来饮酒赏菊花。

师:老师再来接着说说尾联吧。——诗人哪,喝着谈着,谈到以后的生活,可能是诗人说了一句,到九九重阳那一天,我再来喝菊花酒吧。这话说得好直率,犹如儿童般天真。也可能是主人说了一句,到重阳节这一天,再邀你来喝酒赏菊吧。这话说得好真诚,细心而热情的主人一定想到了:到那时篱菊已开,又别有一番悦目的情趣了。


师:对诗人说话特别有趣,可以让我们神思飞越。

师: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实际上是一节学法课。老师给它取了个名字:一诗四读。(板书:一诗四读)以后你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读古诗。这是文言诗词的一种学法。(板书)

师:课外作业:说读《游山西村》,对诗人说话。

附板书:

律诗二首
朗读

译读

背读

说读
附:浅谈余映潮老师教学《律诗二首》
这节课的教学积累丰富,活动充分,新意叠出,余韵悠远,表现出余老师教学设计的深厚功底,可谓“别出心裁教古诗”。
特点之一:大胆指导学生“吟读”。
“吟读”是整体感知诗词、品味诗词意境的重要途径,也是朗读教学的高层次技法。余老师在教学的第一个板块中就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诗意、诗情进行“吟读”。如范读《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句后,还特别提醒学生“既是相邀就要读慢一点”,要读得“意味深长”一点,并通过延长尾联一些字词时值的吟诵,引导学生读出故人待客的热情,作者作客的愉快与留恋,主客之间的亲切融合,品味孟浩然诗的意舒词缓、恬淡情深的风格与意境。余老师示范吟读《游山西村》的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时,又启发学生要读出意境来,即用轻读重现山村月下的静谧情趣,用延长时值的拖音品味诗中那种闲适、恬静的意境。
特点之二:精心点拨学生“译读”。
要想真正品味出诗的意境,还必须从文本出发,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理解、联想和想像,来探求和再现诗中深邃而美妙的意境。余老师在引导学生“译读”的教学板块中,紧扣本文,抓住一系列意象,突破常规,富有新意地设置了“以诗译诗”这个具有文学创造意味的教学环节,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尽管新鲜有趣,但要以诗译诗来准确把握、生动表达,显然有一定的难度。如何突破这个难点?余老师给了学生一个重要的启示:先研究译诗押什么韵,研究原诗的韵脚能否借用或活用,再进行以诗译诗。为此,余老师还先以《游山西村》为例示范以诗译诗,然后再和学生一起研究选择《过故人庄》译诗的韵律,启发学生讨论以现代诗句译《过故人庄》。在学生研读、试译原诗句的基础上,余老师再对学生的“译诗”及时加以综合整理,以更加规范的现代诗的语言形式表述出来。不难看出,余老师在“译读”教学板块中抓住了两个重要环节,一是给予适当的启发或引导,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学生自主学习情境;二是教师适时引用类似的例子给予示范。
特点之三:十分巧妙地引导“背读”。
在对比理解之前,余老师很明确地提示学生这两首诗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让学生们想一想,商量商量。学生们通过商量讨论,找出了一系列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但是,学生的回答头绪是纷乱的,特别是脱离了诗的原文来寻找共同点,有架空分析之嫌。在这个时候,余老师有一个十分精彩的提示:这两首诗首联都是写什么?颔联都是写什么?经过学生对比理解回答,余老师总结为:首联都写作客原因,颔联都写旅途所见,颈联都写农家作客,尾联都写深情留恋。在如此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背读”,让学生大有豁然开朗、水到渠成之感。
特点之四:极为创新地设计“说读”。
“译读”、“背读”两个环节都是侧重于对原诗句的感悟、理解,它们寻求的是读者对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的还原与领悟,严格意义上讲该环节还是在“解读文章”的感知阶段,读者自己对诗的意境的再创造成分相对较少。余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的意义、情感的基础上,又推出一个更富有挑战性的教学环节:对诗人说话——“说读”,即扩展诗意。这个环节是全课教学意境的升华,给学生揣摩诗意、探求诗境留下了很大的发挥、创造的空间。
由于这个环节对学生的理解、鉴赏、品味诗词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形象的构思能力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初一学生参与“说读”的难度较大。为此余老师在两个细节上作了十分精当的处理:一是以“山重水复疑无路”为例示范“说读”,创造了十分优美的诗的意境来诱导学生品味诗,充分发挥老师的示范、引导作用;二是给学生分任务,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品味鉴赏,相互启发,用新的语言形式再创意境(每小组讨论“说读”一联)。这样,学生既可以从老师的示范中获得示例与启发,又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商讨互相激发,充分调动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挖掘自己的文学审美潜能。
纵观余映潮老师《律诗二首》这节示范课,它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收获有两点:一是指导学法,将“读”字作为古代诗词教学的一根红线,贯穿始终,串联了诗词感受、理解、领悟与扩展等多个环节;二是观念创新,始终把训练培养学生的吟诵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品味鉴赏能力放在首位,激发兴趣,示范引导,创设自主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合作,拓展创新,情绪飞扬。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百味运动会
吹泡泡
难忘的校运会
捉螃蟹
那一刻,我的心情无比激动
错事
第一次当厨师
剥土豆
奶奶,你偏心
斗鱼
燃烧,奥运火炬
我家的“食神”争霸
生活中的一个小镜头
我最喜欢的一项活动
见证辉煌
浅析美高校创新文化比较研究
浅析关于深度推进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
提高研究生管理部门队伍素质探析
浅谈建构主义理论下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的教学探索
浅析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新思路
浅析高校教师管理应更加重视教师发展
浅析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研究
高校创新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实现路径探讨
浅议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策略
浅析人性假设理论基础上的高校教师管理探究
初中历史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中教师角色定位的探析
浅析文化交流与传播视野下的幼儿园双语教学
探析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调整
浅析网络技术在函授教育中的应用
浅谈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促进高校创新人才的科学培养
《我多想去看看》词语造句
妙语连珠的“小导游”──《我多想去看看》教学随笔
《我多想去看看》近义词反义词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案例及评析
让“想”成为内动力──《我多想去看看》教学片断赏析
自主·探究·实际──《我多想去看看》教学随笔
妙语连珠的“小导游”──《我多想去看看》教学随笔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片断与评析
《我多想看看》教学案例
11《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片断及评析
课堂上的小插曲,你介意吗?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感悟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案例及反思
生活是学习语文的源泉
精彩的一课──《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