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04
《找春天》教案
古今中外写春天的诗文,可谓成千上万,其中不乏名篇。朱自清的《春》就是最有名的一篇,不过它只适合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阅读,如果让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未免深了些,长了些。
四季春为首。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开始萌发、生长、发展、壮大。春天寄托着人们美好的心愿和希望。
春天是属于孩子的,他们本来就是祖国的花朵,与春天是分不开的。我曾写过一首儿歌:“花儿花儿,春天的娃娃:娃娃娃娃,祖国的花朵。花儿爱春天,娃娃爱祖国。”(《花朵》)总是孩子们最先发现春天,他们用天真透明的心灵去感受春天,跟春天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小时候在农村,每当早春二月,就开始到田野打柴、挖野菜,总想亲眼看看小草怎样从土里钻出小脑袋,桃花怎样绽开笑脸,在由黄泛青的草地上打个滚,在绿油油的麦田里翻个跟头,简直胜过皇帝的龙床。现在回忆起来,仿佛又回到了孩提时代。
这篇课文的题目叫《找春天》,侧重在一个“找”字。既然需要找,说明春天尚没有完全显露出来,还在朦胧或隐蔽之中,像捉迷藏似的。说明本文写的是早春时候。早春的景象与仲春、暮春有所不同,文中可以看到:“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树木吐出点点嫩芽”,“解冻的小溪”,都在暗示春天才刚刚开始,还没到春光烂漫的时候。唐代诗人齐己的《早梅》诗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之句,据说原来为“数枝开”,当时的大诗人郑谷指出:“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此文中的“野花一朵两朵”与此相比较,同样突出一个“早”字。
这篇课文的体裁,说它是幼儿散文,不如说它是幼儿散文诗。这种体裁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其实他们已经在课文中学过散文诗,只不过不知是散文诗罢了。它是散文和诗歌的结合,兼有二者的特点,但特别强调有诗的美,诗的意境。一般不写人,不叙事,重在写景和抒情,句子的跳跃性较大,读起来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感。
本文是用第一人称,以孩子的眼光观察春天,想象春天,从不同的角度感知春天,也说明了春天是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有形体的,把抽象的变得形象了。但这里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比如看到的是花草树木,怎么说是看到春天呢?听到的是鸟叫,怎么是听到春天呢?因为这些都是春天的象征呀!北朝陆凯有句诗“聊赠一枝春”,本来赠的是一枝梅花,为什么写成“一枝春”?因为梅花可以代表春天。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自己找到答案的同时也就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其作用使春天人格化、形象化,使语句有气势而又节奏明快。应该指出,有些语句既是拟人,又是比喻,还是排比,教学时可让学生从课文里找出相关的句子,感受其作用。
另外,文中准确地运用了大量的表示动作的词,如“探”“开”“吐”“解”“荡”“摇”“叫”“笑”等,这些动词好像使春天也动起来,活起来了。
学习这篇课文的前后,可在早春时带领学生到野外去观察,寻找春天,让他们说说有什么新的发现,对课文又有什么新的理解。总之,要让学生动起来,用眼睛看,用心灵感受,才可能融会贯通,得到美的陶冶。
教材编者语
《找春天》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一篇课文,意在和课文中描写的“早春”吻合。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形象感强、有儿童情趣。春天,对孩子而言,虽然不乏物候的直观感受,例如,天气变暖了,小草长出来了,花儿开了,但毕竟不像一般物体那么具体。那么,要让孩子感受到春天,就需要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这篇课文把春天比喻成一个小姑娘,一下就让孩子具体可感,因为他们自己或同学就是这样的小姑娘。接着,作家把小草比喻成春天小姑娘的眉毛,把野花比喻成春天的眼睛,把嫩芽比喻成春天的音符,把小溪的声音比喻成春天的琴声。这个春天的小姑娘,又顽皮又可爱。“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课文通过一系列具有动感的比喻,把春天的可触可感表达出来了。正如作者所言,这篇课文是一首散文诗,具有内在的节奏。所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节奏非常重要。至于各种修辞手法,似不必在此讲给学生,但可以让学生模仿着写一写。(王林)
作者简介
经绍珍,笔名韶光,儿童文学作家,1942年8月生于江苏铜山县。1962年发表处女作,至今已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海外版)《少年文艺》《小朋友》等百余家报刊发表儿歌、童诗、童话、寓言、儿童小说、故事、儿童剧等三千余篇(首),多次获奖,出版过《两支冰棒》。作品被选入多种儿童文学选集,有7篇被选入幼儿园和小学教材或阅读、训练教材,还有的作品被制成音像制品出版发行。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大会
- 我的理想
- 扳手劲比赛
- 一起为苏州骄傲吧
- 夜游美丽珠江
- 樱桃情
- 未来光速号
- 试卷发下以后
- 消失的城市
- 教你一招——做早餐
- 世界遗产与年轻人
- 五
- 愉快的星期天
- 陀螺比赛
- 装死的蜘蛛
- 试析成人教育培训中发挥学员主观能动性的对策研究
- 浅析母语思维在高中生和大学生外语阅读中的差异研究
- 浅谈马克思道德形成理论对高校师德建设的启示
- 浅论赏识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 简论社会关系网络视角下大学生就业选择分析
- 试析中国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状与对策研究
- 浅谈高校机关分工会教代会工作
- 浅谈网络化大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趋势及问题
- 高等职业院校中介语语用教学探讨
- 浅析关于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成效的几项措施
- 试析教师威信的形成与负面效应的消减
- 浅谈对中国高校教育方式转变的分析和建议
- 浅谈创业教育理念下高校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
- 试析能源可持续发展公选课授课实践及其拓展
- 浅谈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 《唯一的听众》相关链接
- 《唯一的听众》课后反思
- 老人的启示──读《唯一的听众》有感
- 续写《唯一的听众》
- 《唯一的听众》续写
-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
-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
- 《唯一的听众》教学杂谈
- 提出问题 讨论交流──《唯一的听众》教学案例
- 《别饿坏了那匹马》听课有感
-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
- 读《唯一的听众》有感
- 重逢小树林──《唯一的听众》后续
- 《唯一的听众》改写
- 《唯一的听众》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