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31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1
得到的启发”为思路,启导学生突破难点,独立分段,理清事物特点前后变化的内在联系,从而明晓事理搞好知识的迁移。在强化“双基”的训练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表达的能力。教学时,可按这样的步骤进行:
1、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教者可用类比情境演示引入,导出本课读写训练的重点内容,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热情。上课时,先找一名学生与教师进行跨步比赛:两人同时演示由教室门口向室内跨三大步,再由学生上前检测两人所跨距离的差异。接着,教师提问:同样是跨三步,为什么距离会有差异?课文中的柯里亚是怎样来认识这个问题的?让学生各自带着问题去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2、问题引路,训练阅读理解能力:
本课记事顺序清楚,结构思路明白,可让学生根据文后思考题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描写柯里亚和妈妈“埋木匣”具体情景的语句,然后通过导读引思,讨论口说突破难点独立分段,弄清事情前后的内在联系。如:导读承上启下的第五自然段,可先让学生找出“就在那一天”和“住了差不多四年”表示时间的词语,启发提问这段侧重写了哪个时间?埋木匣和挖木匣前后相隔有几年?这几年中柯里亚会发发生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找出“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那时候还小”,“步子也小”,“我已经九岁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步子比那时候要大一倍呢!”等语句。这样既能引导学生正确分段,又能在读思训练中弄清前后变化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周围一切都在变化”一句话的理解。
3、设疑解难,训练分析表达能力:
本文训练重点突出,一些句子讲出了时间和周围事物的变化,导出了事物变化因果的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可以紧扣训练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去寻找事物变化的因果联系,并且能用自己的话将这种联系表达清楚,将学生的思维渗透到“双基”训练中。如设疑:
⑴柯里亚和妈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埋东西?又是相隔多少时间才去挖东西的?妈妈为什么一下子就能挖到木箱子?
⑵当初,妈妈不是随随便便地埋箱子的,而柯里亚是因为随随便便地埋木匣,所以现在一下子是挖不到木匣的。这样说对吗?为什么?
⑶文中为什么要这样具体地写柯里亚埋木匣的情景,这样写与下文写挖木匣又有什么联系?
⑷既然知道柯里亚埋木匣跟妈妈一样不是随随便便的,那么他妈妈为什么能一下子挖到木箱,而柯里亚为什么不能一下子挖到木匣呢?
⑸如果他妈妈小时候就认认真真地离门口三十步的地方埋下箱子,到现在也数三十步能一下子挖到当时埋的木箱吗?
⑹柯里亚不能一下子挖到木匣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从不同角度设疑,层层深入地推进思维训练,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分析表达的能力。
附:板书设计
以上板书,图一、图二对比明显,让人一目了然。这样,柯里亚心中的疑团和同学们心中的疑团(即板书中的“?”),都被轻而易举地解开,省去了许多口舌,学生也乐于接受。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争做一个文明的小公民
- 美丽的绿色家园
- 妈妈生病了
- 我发现了一只“笼中的”画眉
- 仙人掌
- 记读书经历的一件事
- 童年的快乐
- 江滩写生
- 喜鹊和兔子
- 订书机的自述
- 守望奥运,薪火千年
- 一笑而过
- 爱学习的一个人
- 课间十分钟
- 50年后的我
- 道德的负收益危机(12)法学理论论文(1)
- 道德的负收益危机(10)法学理论论文(1)
- 道德的负收益危机(14)法学理论论文(1)
- 道德的负收益危机(8)法学理论论文(1)
- 道德的负收益危机(13)法学理论论文(1)
- 重新解读男女平等的法律含义(3)法学理论论文(1)
- 形中法学论纲(2)法学理论论文(1)
- 从身份到契约(4)法学理论论文(1)
- 法和正义的发现与程序中的对话(5)法学理论论文(1)
- 形中法学论纲法学理论论文(1)
- 法和正义的发现与程序中的对话法学理论论文(1)
- 法和正义的发现与程序中的对话(3)法学理论论文(1)
- 论言论自由的保护(4)法学理论论文(1)
- 我国法学论文数据库状况的分析(2)法学理论论文(1)
- 道德的负收益危机(9)法学理论论文(1)
-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4
-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快乐练习:课堂达标(二)
-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3
-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11
-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快乐练习:课堂达标(一)
-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12
-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13
-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快乐练习:同步训练
-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快乐练习:达标训练
-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14
- 《卡罗纳》教学目标和教材简说
-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快乐练习:同步训练
-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10
- 《卡罗纳》教学建议
- 《卡罗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