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2
《蜜蜂引路》课堂教学评析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朱老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三段。她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阅读过程。这种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事物和阅读课文的心理过程的。一开始,教师请学生默读整段课文,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教师一边听学生发言,一边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帮助学生在整体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一教学步骤中,教师把重点放在学生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上,并不单纯以学生答案正确为目标。如教师要学生说花丛在哪儿,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花丛在路边,理由是课文里说“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中有许多蜜蜂。”
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部分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教师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朱老师改变了有些教师习惯于逐句逐段进行情节性问答和讲解的教法,对于发展学生认识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当学生深入学习了列宁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后,教师又让学习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借助看图,融进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具体叙述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发展认识、发展思维离不开发展学生的语言。朱老师在学生阅读理解过程中十分重视语言。一是重视听和说的训练。口语训练的要求,随着阅读理解的加深而逐步提高,由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等各在什么地方说一二句话,到围绕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说一段话。二是重视词语教学。朱老师的词语教学很有特色。她不是让学生孤立地记忆词义,而是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并通过反复运用加深理解。这样教,不但词语活学,而且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认识和思维的发展。词语“发现”、“观察”、“果然”、“向导”等都是这样教学的。以“向导”为例,当学生懂得向导就是带路的人,课文里指的是蜜蜂以后,教师问: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深的层次,领悟到列宁有丰富的知识,*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利用蜜蜂采了蜜要回蜂房这个特点才找到养蜂人的。三是重视朗读训练。朗读训练形式多样,有的由朗读引出要思考的问题,有的通过朗读理解词语的意思,有的是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把课文变成有声的言语,受到教育和感染。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钓鱼
- 感谢妈妈
- 第一次给鱼换水
- 保护地球,爱我家园
- 我最爱吃的菜
- 玩沙
- 做茶垫
- 探索的乐趣
- 我的家
- 请不要叫我“宝贝儿”
- 脐橙
- 我读过的书
- 读书,真好!
- 飞蛾扑“水”
- 考试后的感想
- 浅论企业文化与就业指导工作的融合创新
- 浅析新时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 浅论儿童精神成长——学校艺术教育的生命
- 对中国足球学校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和研究
- 浅析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 浅谈隐性德育及德育课程改革
- 浅析新经济时代成人教育目标创新
- 浅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特质自信心培养方法的研究
- 浅析社团发展与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 浅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
- 浅析以人为本的高校公体教学观
- 基于我国学校艺术教育体系建设问题研究
- 关于对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探讨
- 关于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浅析社会结构变迁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后感与点评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 心灵对话,品中体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片段
- 父爱的颂歌──《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 信念,创造爱的奇迹──《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及课后随感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片断及反思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 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
-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和评析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杂谈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