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一株紫丁香》教学建议

《一株紫丁香》教学建议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一株紫丁香》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鉴于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因此可让学生先自学生字,再在自读课文时进一步识字。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识字的方法,再推荐几个代表在全班交流经验。教师可从课文中抽出含生字的词语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巩固识字,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朗读课文后指导学生写字。

可鼓励学生仔细观察生字的字形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如,“牵、困”可以用编顺口溜、猜字谜的方法来识记:“牵”,牛儿躲在屋顶下,抬头看天少一画;“困”,四四方方一间房,一根木头放中央。

“倦、困、踮”可能是读音的难点,“倦、困”比较拗口,“踮”要防止学生读成“diàn”。可用下面的顺口溜帮助学生巩固认读的生字:

踮起脚尖,走进小院,

放下书包,给树除草。

牵牵小手,唱唱儿歌,

笑声甜甜,不觉疲倦。

二、朗读感悟

一要读实:读书有目的,有层次,有情趣。

二要读活: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形式朗读,但要注意读书形式为目的服务,为内容服务。

1、读正确,读流利。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可自由读或小组交流读。也可在适当时候范读(或听录音)。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教师可重点指导读第一节,注意“踮”和“尖儿”的读音。

2、联系上下文读书,整体感悟文中蕴含的情感。

⑴学生自读以后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自己的想法。

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节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⑶指导用说话的语气读第二、三、四、五节。可独立或小组合作上台表演读。这几节诗中都有对老师的呼唤,要通过声音的高低和长短变化表现不同的语气。

⑷第三节中的“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这一句,生字较多,要提醒学生注意。还可以从这里切入设计扩展式谈话,帮助学生理解尊敬老师的感情,引起他们的共鸣,读出感情。可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或者联想到什么。在学生谈感受、说见解的过程中不要忽视朗读,注意在读中感悟,读出味道。

3、本课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诗歌。要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在读中体会师生情,在读中陶冶自己的感情,感悟诗歌语言的优美。要重视引导自读自悟。可配上抒情的音乐让学生朗读,以便更好地进入课文的情境。指导朗读时,要重视情感和声音的和谐统一,不要把重点放在朗读技巧上。停顿、轻重、快慢、升降以及声音的虚实等技巧,可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和学生自己的揣摩去把握,切忌概念化。

4、本课词语优美,对学生的表达很有帮助。教学中要重视课后词语的朗读,还可以鼓励学生写一写。

三、实践活动

1、举办诗歌朗诵会,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可以朗诵课文,也可朗诵其他表现师生情的诗文。要关注准备的过程,淡化比赛的结果。

2、以“老师,我爱您”为主题,用画图画、做手工、讲故事、朗诵诗歌等形式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情。

四、资料袋

【丁香】

木犀科丁香属植物。别名紫丁香。丁香的叶对生,卵圆形。花小,白色、紫色,有浓香。丁香花春季盛开,芳香四溢,现已成为庭园中著名的花木。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玉皇大帝捉鬼
减少使用塑料袋
保护环境
保护树木
节水在我身边,构建美好家园
麻雀的自述
多想为你再造一片森林
东方神起
家乡的环境
仙女历险记2
感谢爸爸妈妈
1000年以后
我家的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小窍门
地球的家
2008年工作总结报告
2008年党务工作总结
石油综合服务队一季度工作总结
2008年业务工作总结
2008年客服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石油公司加油员的演讲稿
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2008年培训工作总结
期中工作总结
2008年远程教育工作总结
2008年宣传部工作总结
2009年工作计划
2008年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工作总结
个人月工作总结
走出我国纳税人权利义务观的误区
扣缴义务人的管理
税收优惠的导向研究
抓好政策协调,顺利启动经济
财政政策对投资总量的影响与我国财政政策选择
避税与税法的基本理念
税收之债的构成要件及其对税收征管的影响
论税收法定原则
劳务经济与中国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
关于税法学体系的几个问题
预算背后的历史
试论税法上的诚信原则
浅议税法债务与税收他人责任问题
“费改税”基本思路
从部门预算改革看预算法完善之必要
火洲风城吐鲁番
新疆的西瓜为什么特别甜
滴水葡萄沟
葡萄沟记趣
聪明的小约翰
《日月潭》教学反思
《日月潭》教学反思
《葡萄沟》词语理解、搭配与例句
迷人的葡萄沟
吐鲁番之最
蹲下身来,倾听孩子的心声──《葡萄沟》课例反思
《葡萄沟》课后题解
《葡萄沟》近义词反义词
《葡萄沟》教学谈
《葡萄沟》教学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