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欢庆》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篇幅短小,生字不多,可让学生先借助拼音认一认生字,再在朗读过程中进一步认读。注意“庆”是后鼻音,“帜”是翘舌音,“奏”是平舌音,“曲”在课文中读第三声。在充分认读之后,可结合课后“读读写写”练习巩固认读,给生字组词。
本课要求认识的字中,有五个要求会写,可以通过写字来巩固认字。
2、写字:
书写前,建议引导学生先观察字形,找一找容易写错的字,如,“洁”字右上是“士”不是“土”;“祖”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旗”字右下的“其”中间是两横。
要写的字有六个左右结构的字,要提示学生注意它们的结构特点都是左窄右宽。可重点指导下面几个字。“亿”右边的“乙”字折笔处应尽量向左,弯笔要尽量舒展。“曲”字的“口”应写得扁些,两竖起笔处应该错落有致──左低右高。“庆”字广字旁的横不宜太长,“大”的撇一定要写成“竖撇”,捺尽量向右伸展。“旗”字笔画多,不容易写好,要加强范写指导。
二、朗读感悟
这首小诗,大部分诗句采用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国庆的热烈场面。开头四行不直接写人们庆祝国庆的场面,而是通过赋予大自然以生命,表现出金秋十月,果实累累,红枫似火,白鸽翻飞,海涛阵阵的欢快、喜庆气氛。这几行拟人化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了气氛,而且为后面写十三亿孩子欢庆祖国妈妈的生日做好了情感的准备。
朗读本诗,要掌握好欢乐、喜庆的基调,用热烈奔放、激情满怀的声音,表现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读开头四句,速度稍慢,声音不要太高,要带着想象读,读出韵律感。然后突出“十三亿”,并用稍快的速度读“欢庆这美好的日子”,紧接着提高声音重读“十月一日”,最后适当放慢速度,用深情的声音读“祖国妈妈的生日”。
教学时,教师最好能进行示范朗读,用自己的声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可让学生反复自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读前面四行,可让学生说说从诗句中体会到什么。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说说作者为什么说枫林举起的是“火红的旗帜”?大海奏的是什么乐曲?读后面四行,想想为什么说十月一日是个“美好的日子”。
在学生熟读之后,可让学生给课文配插图和图片,并结合插图背诵课文。然后自选伙伴,把这首诗背给同伴听,请同伴为自己的朗读、背诵进行评议。
三、实践活动
1、搜集歌颂祖国的歌曲,读一读歌词,唱一唱歌。
2、用枫叶或彩色纸做一张庆国庆的书签,或者画一张画。
四、资料袋
〖国庆节的来历〗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我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今天称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日。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家
- 我的愿望
- 校园一角
- 缩写——《鲁本的秘密》
- 学校的早晨
- 我的小天地
- 野草情
- 家乡的田野
- 节俭是美德
- 难熬的一节课
- 倒背电筒
- 如此练武(相声)
- 我家的客厅
- 缩写《一件运动衫》
- 游龙潭峡谷
- 电信分公司优秀管理者上报材料
- 第二届村级“两委”换届选举工作
- 我们是如何开展劳务输出的
- 如何在项目上以丰富的企业文化陶冶人
- 区路政大队突发事件(故)应急预案
- 构建“三级联创”运行机制,实现创建与农村发展同步推进
- 一心为公的女支书
- 学校“十佳中学生”评选活动细则
- 以法治会努力推进工会工作法制化建设的进程
- 供电局火灾事故预防、灭火及疏散预案
- 乡镇机构改革材料
- 苏州市民族工作进社区的实践与探索
- 浅谈如何在基层林场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 谈剧本教学的编—导—演—评“四部曲”
- 警民共建活动协议书
- 论析夸美纽斯的宗教思想对其教育思想的积极影响
- 关于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分析
- 浅谈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 浅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情境创建
- 关于中职学校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分析和疏导策略研究
- 对我国失业与再就业问题的思考
- 对面的学生看过来
- 浅谈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 浅论职业院校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实践
- 经济学家和史学家应该互相学习什么*(1)
-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政策取向
- 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化战略运作(1)
- 公共财政与财政管理的公共化
- 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系统浅析
- 花瓣飘香,最香浓浓语文味
- 《借生日》教学设计
-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
- 《借生日》教学设计
- 《借生日》教学设计
- 《借生日》教学设计
- 《借生日》教学设计
- 《借生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借生日》教学设计
- 《借生日》教学设计
- 《借生日》教学设计
- 《借生日》教学设计
- 《借生日》教学设计
- 《借生日》教学设计
- 《借生日》教学设计
- 《借生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