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08
《蓝色的树叶》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结合生活实际,读句子识字。可出示下面的句子,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读一读。
⑴“李明把铅笔削好,放进铅笔盒,趴在桌上准备上美术课。”(“术、铅、盒、削。”等字,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认读、识记)
⑵林英皱起眉头,吞吞吐吐地说:“我怕你不注意把笔尖弄断了。”(“皱、吐、注”可结合“皱纹、把书弄破、吐痰、注射”等生活用语帮助识记)
2、读音指导重点:“术、惹、桌、注、皱”都是翘舌音;“吐”是多音字,在本课读tǔ。“削”也是多音字,在本课读xiāo。
3、“术、吐、注、铅、桌”是既要求认识又要求会写的字,可让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术、土、主、住、沿、船”等字分析字形。
4、写字指导。本课要求书写的字较多,建议在描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其中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教师要有重点地进行指导。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吐、注、课、铅),前三个要写得左窄右宽,“铅”字应写得左右基本相等。四个上下结构的字中,可以重点指导“笔”字的书写。写竹字头时,应避免把短横写成点;“毛”字的撇要尽量写平,竖弯钩的起笔在竖中线上。注意提醒学生,“铅”字的右上不是“几”字;“拿”字上面的“合”字中有一个短横,可以让学生采用会意的办法记忆:“合手”才能拿住。
二、朗读感悟
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容,要注意李丽从头到尾都非常有礼貌,林园园则表现得比较自私,不肯借绿铅笔又不好明说,找了一个又一个借口推托。在朗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恰当的语气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可将李丽和林园园的几次对话作为指导的重点。
李: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读出谦和、礼貌的语气;可结合课后“读一读说说”进行扩展练习)
林:我还没画完呢。(读出吞吞吐吐的样子,声音较低缓)
李:现在可以把你的绿铅笔借给我了吧。(读出请求、商量的语气)
林:我怕你把笔尖弄断了。(读出不乐意的语气)
李:我小心一点。(读出诚恳、小心谨慎的态度)
林:你要注意,不要削,画的时候不要用力,不要画得太多。(读出不放心的语气)
李:我只画树叶和小草。(读出连忙答应的语气)
林:还要画小草?(读出出乎意料、不满的语气)
以上对话中人物的语气,可让学生自主体会,老师可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感悟。课文插图非常形象生动,可结合插图感悟课文语言。
林园园的言行,明显不对。但生活中这样的事是很多的。可结合文末小泡泡中的提示,让学生和林园园“对话”,加深对此问题的体验。结合林园园最后的表现(不由得脸红了),引导学生猜猜她为什么脸红,她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让他们和林园园一起进行反思。
课后练习“读读说说”是让学生练习说句子。可结合指导朗读进行。
三、实践活动
画一张有绿绿的叶子的树的图画送给李丽。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拍照前的准备
- 弟弟,你错了
- 秋雨
- 我家的一员——露露
- 快乐母亲节--卖花
- 我的一家
- 快乐家庭
- 老师让我爱上了
- 难忘的日子
- 钓“鱼”
- 远道而来的客人
- 抗震救灾
- 我爱家乡的梨树
- 我最喜欢的一句格言
- 帮我评评这个理
- 浅谈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公共财政支出改革
- 论纪录片中戏剧性场景的形成(1)
- 纪录与虚构(之二)(1)
- 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客体论和主体论(1)
- 谈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高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 论苏联电影的文学诗意及对中国电影的影响(1)
- 关于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 李行的电影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1)
- 关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困境分析
- 谈农村基础教育投融资的基本思路
- 记录片,中国的后社会主义(1)
- 电影中声音的出现对纪录片产生的影响(1)
- 谈基础设施和基础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
- 台湾纪录片的美学问题初探(1)
- 纪录与虚构(之一)(1)
- 《再见了,亲人》
- 《珍珠鸟》
- 《草原》
- 《威尼斯的小艇》
- 《金色的鱼钩》
- 《落花生》
- 《小英雄雨来》
- 《珍珠鸟》第二谭时教学设计
-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设计
- 《狼牙山五壮士》
- 《蟋蟀的住宅》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 《给予是快乐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地震中的父与子》
- 《给予是快乐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